梅州光影戏剧网

小朋友学戏曲,到底苦不苦?

清晨五点的练功房,窗玻璃上凝着薄薄的水雾,七岁的小雨正压着腿,小脸憋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掉下来,她身后,几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云手”,汗水浸透了练功服,贴在脊背上,这样的场景,常常让人忍不住问:小朋友学戏曲,到底苦不苦?

小朋友学戏曲苦不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该先拆解“苦”到底是什么,对学戏的孩子来说,“苦”不是单一的情绪,而是揉合了身体疼痛、时间牺牲、心理压力的复杂体验,但与此同时,这种“苦”又常常被成就感、热爱和成长包裹,最终沉淀为他们生命里独特的养分。

学戏的“苦”:藏在汗水与眼泪里的细节

小朋友学戏曲的“苦”,首先刻在身体里,戏曲基本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压腿、撕腿、下腰、踢腿……这些动作对尚在发育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是挑战,小雨的妈妈记得,女儿刚学戏时,每次压腿都疼得直哆嗦,晚上睡觉时腿伸不直,偷偷哭了好几次。“有次老师给她掰脚背,她疼得咬着毛巾,眼泪把毛巾都浸湿了,却没喊一声停。”除了软开度,身段训练同样考验耐力——圆场要走得稳如流水,台步要踩得板眼分明,一个简单的“亮相”,可能要重复上百遍,孩子们常常练得腿脚发酸、肩膀僵硬,甚至磨破膝盖、磨出脚茧。

时间的“苦”,和其他孩子相比,学戏的孩子少了周末的懒觉,少了寒暑假的旅行,多了练功房的日复一日,早上七点到校练功,下午放学后排练剧目,周末还要参加集训或演出,10岁的小刚学的是花脸,他坦言:“同学们周末去游乐场,我却在练功房喊嗓子,有时候看着窗外的太阳,会觉得特别累。”更别提演出前的“突击”——为了排一出大戏,孩子们可能每天要练十几个小时,吃饭、睡觉都在剧院,连轴转的强度让不少孩子累到掉眼泪。

还有心理的“苦”,戏曲讲究“严师出高徒”,老师的批评往往不留情面。“这个动作错了多少次了?脑子去哪了?”“哭什么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点苦都吃不了,别学戏了!”这些话像鞭子一样抽在孩子心上,小雨曾因为一个“翻跟头”总学不会,被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回家后抱着妈妈说:“妈妈,我是不是特别笨?我不想学了。”同龄人的“对比”也会带来压力:当别的小朋友在分享动画片趣事时,学戏的孩子可能正对着镜子抠一个眼神;当别的小朋友穿着新裙子拍照时,他们穿着戏服在后台候场,汗水混着油彩往下淌。

小朋友学戏曲苦不苦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这种“苦”,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对比孩子们日常的付出与可能面临的挑战:

辛苦的体现 具体场景 孩子可能的感受
身体疼痛 压腿时韧带撕裂般的疼,踢腿后大腿肌肉酸痛,长时间“耗腰”导致腰椎紧绷 疼得想放弃,但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又咬牙坚持
时间牺牲 周末练功错过动画片,假期集训不能和家人出游,演出前凌晨起床化妆、候场 羡慕同龄人的“自由”,但又为能上台表演感到自豪
心理压力 动作总被批评,担心拖累团队,害怕演出时出错“砸场” 自我怀疑,紧张到失眠,成功后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社交隔离 练功时间太长,和同学共同话题少,别的小朋友觉得“学戏的太 weird” 孤独感,但和戏班的伙伴更亲密,形成“小团体”归属感

“苦”的另一面:在汗水里开出的花

如果只看到“苦”,就太小看学戏对孩子的意义了,那些流过的汗、掉过的泪,往往会在某个瞬间变成照亮前路的光,小刚开始学戏时总喊累,但第一次穿上花脸脸谱上台,听到台下观众的掌声,他激动得晚上睡不着觉:“我感觉自己像变了个人,特别威风!”从那以后,他不再觉得练功是任务,而是一种“变厉害”的过程。

这种“苦”,能锻造出超乎寻常的毅力,小雨现在能轻松完成“下腰”“探海”等高难度动作,她说:“以前压腿疼得想死,现在觉得不练反而难受。”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练功上,也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她会想起“翻跟头”的经历:多练几次,总能学会,戏曲的“苦”,还让孩子学会敬畏与专注,一次演出前,小雨的戏服扣子掉了,她急得哭起来,老师却说:“台上无小事,哪怕一颗扣子,都要对得起观众。”后来她学会了自己缝扣子,也学会了做任何事都认真对待。

更珍贵的是,戏曲让孩子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小雨会主动给同学讲《贵妃醉酒》的故事,小刚能分辨出不同脸谱代表的人物性格,他们唱起《说唱脸谱》时,眼里有光,这种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任何兴趣班都给不了的,就像一位老艺人说的:“戏是苦出来的,但这份苦,能让孩子长出‘根’。”

让“苦”变得有意义:家长与老师的“助攻”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然从“苦”中找到“甜”,家长的引导和老师的陪伴至关重要,小雨的妈妈曾想过让女儿放弃,但看到女儿演出后眼睛里的光,她改变了想法:“现在不逼她,她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多厉害。”她开始陪女儿练功,给女儿讲戏曲故事,让女儿明白“学戏不是受罪,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老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把压腿变成“小树成长”的游戏,用“闯关”的方式教唱腔,让孩子在快乐中进步。

小朋友学戏曲苦不苦

“苦”与“乐”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爬山时,过程再累,登顶时的风景也值得;学戏的“苦”,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舞台上,能自信地唱出自己的故事,那些在练功房里流过的汗,终将成为他们生命里的勋章,提醒他们:曾经那么努力地坚持过,所以无所畏惧。

相关问答FAQs

Q1:小朋友学戏曲太苦了,总说想放弃,要不要让他继续?
A:首先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如果孩子是因为“疼”“累”想放弃,可以和他一起回顾进步(你一个月前还下不了腰,现在能下腰了,多厉害”),让他看到自己的成长;如果是因为“不喜欢戏曲”,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让他感受戏曲的魅力(比如带他看儿童戏曲剧、听戏曲故事),但不要强迫,如果孩子确实抗拒,不妨暂时停下,等他长大后再做决定,避免因强迫让他彻底抵触传统文化。

Q2:学戏曲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A:关键在于时间管理和平衡,戏曲训练确实需要时间,但合理规划反而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比如每天固定1-2小时练功,周末集中排练,同时保证学习时间,很多学戏的孩子因为养成了“练功前先完成作业”“利用碎片时间背戏词”的习惯,学习成绩反而更稳定,戏曲中的“专注”“坚持”等品质,对学习也有帮助,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做到“戏”与“学”两不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