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五花洞中真假潘金莲的纠葛如何演绎?

中国京剧《五花洞》是传统戏曲中极具特色的“玩笑戏”与“神怪戏”结合的代表作,其剧情源于民间传说与《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文学中潘金莲故事的衍生创作,经京剧艺人的舞台实践不断丰富,最终成为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经典剧目,该剧以“真假潘金莲”为核心冲突,通过奇幻的情节设置、夸张的表演手法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京剧艺术的包容性与趣味性,同时也折射出民间文化对传统叙事的再创造。

中国京剧《五花洞》

剧情梗概与人物设置

《五花洞》的故事围绕“真假潘金莲”的误会展开:武大郎之妻潘金莲与西门庆私通,毒杀武大郎,后被武松所杀,这一情节在《水浒传》中已有定论,但《五花洞》在此基础上进行“神魔化”改编——传说潘金莲死后阴魂不散,与另外四个同样貌美的女妖(或称“五毒精”)共同占据“五花洞”,兴风作祸,地方官府无法降妖,遂请包拯(或称“包青天”)出面主持正义,包拯率众前往五花洞,却见洞中五个女子容貌完全相同,皆自称潘金莲,无人能辨真伪,危急之际,孙悟空(或吕洞宾等神仙)下凡,用“火眼金睛”识出真妖,最终将五妖收服,武大郎的冤魂也得以超度。

剧中主要人物设置极具戏剧张力:

  • 真假潘金莲:通常由五位旦角演员分饰,通过唱腔、身段的差异展现“真”与“假”的区别,真潘金莲(或真妖)可能带有妖媚邪气,而假者则各有特点(如憨直、机敏等),形成鲜明对比。
  • 包拯:由净行(铜锤花脸)应工,强调其威严与智慧,唱腔以雄浑的“铜锤唱腔”为主,体现“日断阳,夜断阴”的传奇色彩。
  • 武松:由武生或武老生扮演,作为原故事的核心人物,在此剧中主要负责推动降妖情节,展现刚猛气质。
  • 孙悟空/神仙:由文武老生或武净扮演,身段灵活,念白诙谐,承担“破局”的关键作用,增添神话色彩。

历史源流与舞台演变

《五花洞》的雏形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的民间花部戏,当时地方戏中已有“五女闹东京”之类的神怪故事,京剧形成后,艺人们将此类故事与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结合,逐步定型为“大轴戏”(压轴剧目),清末民初,随着京剧“名角挑班”制度的盛行,《五花洞》成为展示旦角群体艺术的重要载体——尤其是1931年上海“杜家祠堂”庆典演出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首次联袂饰演五个潘金莲(其中一人分饰两角),轰动一时,该剧也因此成为京剧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从题材上看,《五花洞》的演变反映了京剧对民间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它保留了《水浒传》中潘金莲“淫妇”的原始标签,却通过“五妖”的设定将个人道德批判转化为“妖邪作乱”的神魔叙事,弱化了原作的悲剧性,强化了娱乐性;从表演上看,其“一赶五”的 casting(角色分配)模式,对旦角演员的唱腔、扮相、身段提出了极高要求,推动了旦角艺术的细分与发展——例如梅派唱腔的雍容华贵、尚派的刚劲挺拔、程派的婉转深邃、荀派的活泼俏丽,在五个“潘金莲”身上得以集中展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舞台效果。

艺术特色与表演亮点

《五花洞》作为“玩笑戏”与“神怪戏”的结合体,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当齐全与群体协作

该剧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尤其以旦角为核心,五个潘金莲分别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旦角扮演,要求演员既保持角色共性(容貌相同),又突出个性差异(唱念做打的区分),真潘金莲可能用梅派,唱腔婉转而带妖媚;第二个尚派,身段矫健如武旦;第三个程派,念白低回显阴郁;第四个荀派,表情夸张带喜剧色彩;第五个可能由花旦应工,活泼俏皮,这种“一赶五”的设置,不仅是演技的比拼,更是流派艺术的集中展示,体现了京剧“和而不同”的美学追求。

(二)程式化表演的夸张与写意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在《五花洞》中被发挥到极致:五个“潘金莲”同场时,通过“分门别类”的站位、对称的身段设计,让观众一目了然;辨妖情节中,包拯的“抖髯”“瞪眼”,孙悟空的“云手”“蹦跳”,均以夸张的动作强化戏剧冲突;神仙收妖时,运用“吹火”“变脸”等特技,营造神魔斗法的奇幻氛围,这些表演虽脱离现实逻辑,却符合京剧“虚实相生”的写意原则,让观众在“假中见真”中获得审美愉悦。

中国京剧《五花洞》

(三)语言与音乐的诙谐灵动

作为“玩笑戏”,《五花洞》的念白与唱腔充满生活气息与幽默感,武大郎的丑角念白,方言俚语交织,插科打诨;五个潘金莲对质时,唱词多用“排比”“叠句”,节奏明快,如“一个说我是真潘金莲,一个说我胡言乱语颠”,既展现人物性格,又制造喜剧效果,音乐上,以【西皮流水】等欢快板式为主,辅以【高拨子】等表现激烈冲突的曲牌,锣鼓经的密集运用增强了舞台的紧张感与热闹感。

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五花洞》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其一,它体现了民间文化对传统叙事的“祛魅”与重构:将《水浒传》中严肃的道德审判转化为“神仙斗妖”的娱乐故事,反映了大众对“善恶有报”的朴素信仰,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其二,其“一赶五”的表演模式,不仅是京剧“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传统的体现,更是流派竞争与融合的产物——四大名旦的合作,既展示了各流派的艺术魅力,也推动了京剧旦角艺术的整体发展,其三,剧中“真假难辨”的核心冲突,暗含了传统文化对“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虚幻”的哲学思考,为现代观众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间。

当代舞台上,《五花洞》虽非频繁上演的剧目,但其艺术元素仍被借鉴与创新,一些新编京剧尝试保留“真假角色”的框架,融入现代叙事手法;戏曲院校将其作为“开蒙戏”,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与流派模仿能力,2019年,中国京剧院曾复排“四大名旦版”《五花洞》,通过数字化舞美还原“五花洞”的奇幻场景,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生,印证了其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经典剧目信息表

项目
剧种 中国京剧
类型 神怪戏、玩笑戏
题材来源 《水浒传》《金瓶梅》潘金莲故事,结合民间传说
核心冲突 真假潘金莲身份难辨,神仙收妖
主要行当 旦角(五个潘金莲)、净行(包拯)、武生(武松)、文武老生(神仙)
经典版本 1931年“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联袂演出版
艺术特色 “一赶五”的群体表演、夸张的程式化动作、诙谐的念白与唱腔、神魔特技
文化内涵 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流派艺术的融合、真假本质的哲学思考

FAQs

Q1:《五花洞》中的“五花洞”有何象征意义?
A:“五花洞”在剧中既是妖邪盘踞的物理空间,也象征着“真假难辨”“是非混淆”的社会状态,五个“潘金莲”代表人性中的“五毒”(如贪、嗔、痴、邪、恶),她们的作乱隐喻着道德秩序的混乱;而神仙收妖、包拯断案,则象征着“正压邪”的回归,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秩序”与“正义”的追求。“五”在中国文化中为“阳数之极”,也暗示了冲突的激烈与最终的圆满。

Q2:为什么“四大名旦”联袂演《五花洞》会成为京剧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A:这一事件的标志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打破“名角竞争”的常态,四大旦角同台献艺,展现了京剧界“和而不同”的艺术胸怀,成为流派共存的典范;其二,“一赶五”的表演模式对旦角演员的技艺提出了极致要求,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在同一剧目中集中呈现,推动了旦角艺术的规范化与体系化;其三,此次演出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提升了京剧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的流派魅力,为京剧的“大众化”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