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奚派艺术在马鞍山的传承与发展如何?

京剧作为国粹,流派纷呈而各具神韵,其中奚派老生以其“脑后音”的清越、表演的细腻与唱腔的“情韵交融”独树一帜,而安徽马鞍山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近年来却成为奚派艺术传承中不可忽视的“根据地”,不仅孕育了活跃的奚派传承群体,更通过创新实践让百年流派在当代焕发新生。

京剧奚派马鞍山

奚派艺术的形成,源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的毕生探索,作为“四大须生”之一(一说“后四大须生”),奚啸伯早年宗法谭派,后博采余叔岩、马连良之长,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文人气质,逐渐形成“委婉细腻、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以“脑后音”为核心,通过气息的巧妙控制,使声音如珠玉落盘,既不失老生的苍劲,又透着文人的儒雅;表演上注重“以情带戏”,无论是《白帝城》中刘备的悲怆,还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迂腐,皆能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将人物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奚派传人欧阳中曾用“巧、俏、脆、细”四字概括其艺术精髓,巧”在运腔,“俏”在念白,“脆”在口齿,“细”在情感,这正是奚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鲜明标识。

马鞍山与奚派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中后期,当时,随着京剧在全国的普及,马鞍山这座因钢而兴的工业城市,也形成了浓厚的京剧氛围,当地京剧团(前身为马鞍山市京剧团)的一批老生演员,深受奚派艺术感染,自发组织学习研究,甚至多次赴京向奚啸伯的亲传弟子请教,1980年代,奚派传人张建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等艺术家多次来马鞍山交流演出,当地京剧团演员得以系统学习《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四郎探母》等奚派经典剧目,为奚派在当地的扎根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马鞍山对奚派艺术的传承从“自发”走向“自觉”,2005年,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成立“奚派艺术研究会”,汇聚全市京剧爱好者、专业演员及研究者,定期开展流派研讨、名家讲座、公益培训等活动,研究会还整理编纂了《奚派艺术在马鞍山》资料集,收录了奚啸伯经典唱腔的曲谱、演出视频及老艺术家的口述历史,成为奚派传承的重要文献,2018年,马鞍山市京剧团与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设立“奚派艺术传承基地”,在高校开设京剧选修课,重点培养青年学生对奚派艺术的兴趣,目前已培养出200余名“小票友”,其中部分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奚派表演。

马鞍山的奚派传承,不仅局限于专业舞台,更融入市民文化生活,当地每年举办“奚派京剧艺术节”,既有专业院团的经典剧目展演,也有票友自编自演的小戏,甚至邀请奚派传人现场指导,在雨山区、花山区等社区,“奚派京剧角”已成为常态,退休工人、教师、企业职工等票友每周聚集,清唱《珠帘寨》《法门寺》等选段,切磋技艺,这种“专业+业余”“舞台+社区”的传承模式,让奚派艺术从剧场走向街头,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将奚派艺术与地方文化元素结合,创排出现代京剧《钢铁脊梁》,以当地钢铁工人的故事为原型,融入奚派唱腔的“情韵”,既展现了工业城市的精神风貌,也为奚派注入了时代内涵。

京剧奚派马鞍山

为更直观展现奚派艺术的核心特色与马鞍山传承实践,以下表格分别梳理了奚派的艺术特征及马鞍山奚派传承的主要举措:

奚派艺术核心特色表
| 类别 | 特点描述 | 代表作品 | |--------------|--------------------------------------------------------------------------|--------------------------------------------------------------------------| | 唱腔 | 以“脑后音”为主,音色清亮圆润,行腔婉转流畅,注重“气口”与“抑扬顿挫”的结合 | 《白帝城》(“叹杨老”)《范进中举》(“念读书人”) | | 表演 | 文武兼备,以“情”为核心,身段细腻,眼神传神,塑造人物兼具文人的儒雅与英雄的豪迈 | 《四郎探母》(“坐宫”)《法门寺》(“会审”) | | 念白 | 字正腔圆,节奏鲜明,兼具韵律感与生活气息,形成“奚派韵白”的独特风格 | 《失街亭》(“诸葛亮唱段”念白) | | 代表人物 | 奚啸伯(创始人)、欧阳中、张建国、李军等 | 奚啸伯(“奚派宗师”)、张建国(当代奚派领军人物) |

马鞍山奚派传承重要举措表
| 时间 | 举措内容 | 成效 | |---------|--------------------------------------------------------------------------|--------------------------------------------------------------------------| | 1980年代 | 奚派传人来马交流演出,当地京剧团系统学习经典剧目 | 培养首批奚派专业演员,积累《失街亭》《空城计》等保留剧目 | | 2005年 | 成立“奚派艺术研究会”,整理流派资料 | 形成完整的传承档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 | 2018年 | 与高校合作设立“奚派艺术传承基地”,开设京剧选修课 | 培养青年传承力量,实现“非遗进校园”常态化 | | 2020年起 | 举办“奚派京剧艺术节”,开展社区“京剧角”活动 | 吸引超万名市民参与,扩大奚派艺术在民间的影响力 |

尽管马鞍山在奚派传承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如专业院团编制缩减导致青年演员培养难度增加,年轻观众对传统京剧的兴趣有待提升等,对此,当地正探索“互联网+传承”模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奚派唱腔教学片段,举办线上票友大赛;同时推动奚派艺术与旅游融合,在“中国李白诗歌节”等文旅活动中加入奚派京剧展演,让更多游客感受流派魅力。

京剧奚派马鞍山

从自发学习到系统传承,从专业舞台到民间土壤,马鞍山用近四十年的实践证明:传统流派的“活态传承”,既需要坚守艺术本真,也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奚派艺术在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生根发芽,不仅是对奚啸伯先生艺术精神的延续,更让京剧国粹在新时代找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密码”。

FAQs
Q1:普通人如何在马鞍山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奚派京剧?
A1:马鞍山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了多元参与渠道,可前往“奚派艺术传承基地”(马鞍山师专)旁听选修课,或参加社区“京剧角”(如雨山区文化馆、花山区解放街道文化站)活动,与票友交流学习;每年5月的“奚派京剧艺术节”期间,马鞍市大剧院、市艺术中心会举办免费公益演出和大师课,市民可通过“马鞍山文旅”公众号预约报名;马鞍山市京剧团常年招收少儿京剧培训班,6-12岁儿童可报名系统学习奚派基本功与唱腔。

Q2:奚派艺术在当代马鞍山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未来有何规划?
A2:当前主要挑战有三:一是专业人才断层,市京剧团编制缩减,青年演员培养周期长、投入大;二是年轻观众群体不足,传统京剧对青少年吸引力有限;三是创新融合不足,部分演出形式仍显单一,未来规划包括:与安徽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奚派表演定向班”,培养专业人才;开发“京剧+动漫”“京剧+剧本杀”等新业态,通过年轻化表达吸引受众;筹建“奚派艺术博物馆”,集中展示奚派史料、实物及演出影像,打造集传承、研究、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