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袁慧琴在京剧探阴山中的表演,如何展现包公的为民做主情怀?

京剧《探阴山》是传统“包公戏”中的经典剧目,以北宋名臣包拯勘破奇冤、伸张正义为主线,融合了神怪元素与民间情感,展现了“清官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作为程派(程砚秋)老旦的代表性传人,其演绎的《探阴山》以醇厚苍劲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赋予了这一传统剧目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标杆之作。

京剧袁慧琴探阴山

剧情背景与核心冲突

《探阴山》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后经京剧艺人改编完善,成为展现包拯“日断阳、夜断阴”传奇色彩的重要剧目,剧情大致为:包拯奉旨前往陈州放粮,途中遇一女子柳金蝉拦路喊冤,柳金蝉称其夫被恶霸陷害致死,自己遭诬陷毒杀亲夫,被贪官屈打成招,含冤而死,魂魄飘荡至阴山,恳请包拯为其申冤,包拯心生疑虑,决定夜探阴山,在判官、小鬼的协助下,查明柳金蝉被害真相,最终将其丈夫冤案昭雪,严惩恶人与贪官。

该剧的核心冲突围绕“冤情”与“正义”展开:一方面是柳金蝉“死后告状”的凄惨与无助,另一方面是包拯“不畏鬼神、只求真相”的刚正,这种“人鬼情仇”的设定,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也通过“阴间”这一虚构空间,折射出对现实司法不公的批判,以及对“善恶有报”朴素价值观的宣扬。

袁慧琴的表演艺术:程派老旦的“刚柔并济”

袁慧琴师承京剧老旦大家王晶华,深得程派艺术精髓,程派以“幽咽婉转、内敛深沉”的唱腔著称,而老旦行当则需兼具女性的柔美与长者的沧桑,在《探阴山》中,袁慧琴将程派唱腔的“刚”与老旦表演的“柔”完美融合,塑造了一位既有威严正气、又具悲悯情怀的包拯形象。

唱腔:醇厚苍劲,字正腔圆

程派唱腔讲究“脑后音”“擞音”的运用,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激荡与深沉,袁慧琴在剧中核心唱段“乌鸦叫唤声声惨”中,将【导板】【原板】【散板】板式衔接自如,唱腔时而高亢激越,如包拯面对冤魂时的愤慨;时而低回婉转,如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似这等负屈含冤何处诉”一句,她以“脑后音”托起,“屈”“冤”二字咬字如金石坠地,既展现了包拯的怒其不争,又暗含对冤魂的怜悯,而在“劝尔魂灵莫怨天”的唱段中,她则以“擞音”修饰,声音如泣如诉,将包拯作为“父母官”的无奈与悲悯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袁慧琴探阴山

念白:沉稳有力,韵味十足

老旦的念白讲究“韵白”与“散白”的结合,需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展现人物性格,袁慧琴的念白以“刚”为主,却不失“柔”的细节,例如在柳金蝉哭诉冤情时,包拯的念白“你且慢慢讲,待我细听”,语气沉稳中带着关切,“慢慢讲”三字放缓节奏,体现耐心;“细听”二字则斩钉截铁,凸显决心,而在面对阴间小鬼的阻拦时,她的念白“休得阻拦!包某奉旨巡查阴曹地府”,声音洪亮如钟,配合眼神的凌厉,将包拯的威严正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身段与神韵:老而不衰,威仪兼具

传统老旦表演多以“唱”为主,“做”为辅,但袁慧琴在《探阴山》中通过精准的身段设计,让包拯的形象“活”了起来,探阴山”一场,她身着黑蟒袍,手持笏板,步法沉稳而坚定,面对阴森的鬼气,她微微蹙眉、凝神细听,眼神中既有警惕,又有对真相的渴望,当查明柳金蝉冤情时,她双手微颤,长吁一口气,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包拯的悲愤,也暗合其“铁面”下的一丝温情,袁慧琴曾说:“老旦不是‘老旦婆’,要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她在剧中对“精气神”的把握,恰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袁慧琴《探阴山》表演特点简表

艺术维度 表现特点 经典片段体现
唱腔 程派“脑后音”“擲音”运用,刚柔并济 “乌鸦叫唤声声惨”“似这等负屈含冤何处诉”
念白 韵白沉稳,散白关切,威严中见悲悯 “你且慢慢讲,待我细听”“休得阻拦!包某奉旨巡查”
身段 步法坚定,眼神传神,细节刻画内心 探阴山时的蹙眉凝神,查明冤情时的双手微颤
人物塑造 威严正气与悲悯情怀并存,突破“清官脸谱化” 对柳金蝉的耐心倾听,对冤情的痛心疾首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经典剧目的当代价值

袁慧琴演绎的《探阴山》,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人物深度的挖掘,传统“包公戏”多侧重于“清官”的神化,而袁慧琴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包拯作为“人”的一面——他会为冤魂动容,会为不公愤怒,这种“人性化”的处理,让角色更具感染力。

在舞台呈现上,她突破了传统“一桌二椅”的简约风格,结合现代灯光、音效技术,营造出阴森诡谲的阴间氛围,探阴山”一场,幽蓝色的灯光配合烟雾效果,让舞台如临鬼域;而柳金蝉魂魄出场时,若隐若现的服饰与空灵的唱腔相得益彰,增强了故事的奇幻色彩,这种“传统程式+现代技术”的融合,既保留了京剧的“写意”本质,又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

京剧袁慧琴探阴山

袁慧琴通过《探阴山》的演出,积极推动京剧进校园、进社区,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观众普及京剧知识,她曾说:“传统剧目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艺术。”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创新精神,让《探阴山》这一百年老戏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袁慧琴演的《探阴山》和之前的老艺术家版本(比如李多奎、王晶华)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袁慧琴作为程派老旦传人,其《探阴山》在继承李多奎、王晶华等前辈“唱腔苍劲、身段沉稳”的基础上,更注重“程派韵味”的融入,例如在唱腔处理上,她强化了程派“幽咽婉转”的特点,如“劝尔魂灵莫怨天”唱段中,通过“擲音”的细腻运用,表现包拯内心的悲悯,而前辈艺术家则更侧重老旦的“脆亮”与“气势”,袁慧琴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清官脸谱化”,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展现包拯的“人情味”,比如面对柳金蝉时,她增加了“轻拍魂袖”的动作,体现对冤魂的安抚,这种处理更具现代审美。

Q2:程派老旦在《探阴山》中如何平衡“刚”(包拯的威严)与“柔”(老旦的性别特质)?
A:程派老旦的“刚”主要体现在唱腔的“力度”与念白的“威严”上,而“柔”则体现在对女性角色(如柳金蝉)的共情与表演的“细腻度”,袁慧琴通过“以柔衬刚,以刚显柔”的方式实现平衡:例如在“断案”时,她用高亢的唱腔和坚定的念白展现“刚”;而在倾听冤情时,她则用低回的唱腔和关切的眼神展现“柔”,这种“刚柔并济”既符合包拯“铁面无私”的男性形象,又保留了老旦行当的“女性视角”,让角色既有威严,又有温度,避免了“老旦演男性”的生硬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