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月秀是豫剧界一位深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以扎实的崔派(崔兰田)功底和细腻的舞台表现力著称,自上世纪60年代踏入豫剧舞台以来,她始终深耕传统戏曲艺术,在《秦香莲》《三上轿》《对花枪》等经典剧目中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年逾七旬的她虽已告别舞台一线,却依然以多种方式延续着对豫剧的热爱与传承,现状可从艺术传承、近年活动、个人生活及社会影响几个维度展开。
艺术传承:坚守崔派根脉,培育后辈新苗
作为崔派艺术的嫡传弟子,钮月秀的艺术人生始终与崔兰田先生的教诲紧密相连,她早年入河南省豫剧三团(原河南豫剧院二团),师从崔兰田系统学习崔派“含泪腔”和“大辫子”等独特表演技法,其唱腔苍劲悲怆、情感饱满,将崔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退休后,她将重心转向传承,先后在河南省艺术学校、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同时收徒传艺,致力于崔派艺术的活态传承。
近年来,钮月秀整理出版了《崔派唱腔精选》,收录了《秦香莲·抱琵琶》《三上轿·哭轿》等10余出剧目的经典唱段,并附上自己对崔派发声、吐字、情感处理的心得,她还牵头成立“钮月秀崔派艺术工作室”,定期举办青年演员培训班,通过“口传心授+舞台实践”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豫剧人才,徒弟张晓英、李焕娜等已成长为河南省豫剧院的骨干演员,在《穆桂英挂帅》《五女拜寿》等剧目中展现出扎实的崔派功底。
钮月秀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郑州、洛阳等地中小学,通过讲座、示范表演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豫剧知识,她认为:“豫剧的传承不能只靠老一辈‘守’,更要让年轻人‘懂’、‘爱’,才能让这门艺术活起来。”2022年,她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誉既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也让她深感传承责任重大。
近年活动:偶尔登台献艺,跨界传播豫剧
尽管不再担任主演,钮月秀仍会受邀参加重要演出和文化活动,2023年中秋,她在“豫剧名家中秋演唱会”上演唱了《秦香莲·见皇姑》选段,虽已72岁高龄,但其唱腔依然高亢有力,情感真挚,引发现场观众多次掌声雷动,她坦言:“只要站在舞台上,我就觉得自己还是那个‘秦香莲’,能和观众分享崔派艺术,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传统戏曲面临市场萎缩的背景下,钮月秀尝试拥抱新媒体,助力豫剧传播,2021年起,她在抖音平台开设“钮月秀说豫剧”账号,定期发布崔派唱段教学、戏曲知识科普、后台排练花絮等内容,一条“崔派哭腔技巧”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许多年轻网友留言:“原来豫剧这么有魅力!”“想跟着钮老师学唱戏!”她表示:“新媒体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把豫剧搬上网,就像给老树嫁新枝,能让更多人看到豫剧的美。”
钮月秀还参与了多部戏曲纪录片的拍摄,2022年,她在纪录片《豫剧百年》中担任崔派艺术顾问,讲述了崔兰田先生的从艺故事及崔派艺术的发展历程,她还担任河南省豫剧票友大赛评委,通过专业点评提升票友的表演水平,激发民间戏曲爱好者的热情。
个人生活:戏如人生,淡泊从容
生活中的钮月秀低调而充实,每日坚持练声、吊嗓,雷打不动。“唱戏的人,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观众知道。”她笑着说,除了戏曲,她还喜欢书法和养花,家中书房挂满自己写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字幅,阳台上摆满了兰草、月季等花草,她说:“养花和唱戏一样,都需要耐心和用心,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钮月秀的家庭也与戏曲结缘,她的丈夫是河南省豫剧团的退休琴师,儿子虽从事金融行业,但从小耳濡目染,对豫剧颇有研究,常为她整理演出资料,每逢节假日,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唱戏、聊天,其乐融融,她最欣慰的是,孙子孙女也对豫剧感兴趣,孙女甚至跟着她学会了《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选段,让她看到了豫剧“代代传”的希望。
近年来,钮月秀热心公益,多次参与“戏曲下乡”“慰问演出”等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2023年春节,她带领徒弟们赴驻马店革命老区,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演出《三上轿》《穆桂英挂帅》选段,看到老人们眼含热泪、孩子们欢呼雀跃,她深感“戏曲人的价值就在舞台上,在观众心中”。
社会影响:德艺双馨,业界楷模
在豫剧界,钮月秀以“德艺双馨”著称,她为人谦和,从不摆架子,对年轻演员倾囊相授,对戏曲事业鞠躬尽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评价:“钮月秀老师是豫剧界的‘常青树’,她不仅用艺术征服了观众,更用品格感染了后辈,她的现状,正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初心坚守的生动写照。”
钮月秀依然保持着对豫剧的赤诚之心,她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唱豫剧、传豫剧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为豫剧走下去。”她的现状,不仅是一位老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写照,更折射出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新生,彰显了戏曲人“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钮月秀艺术生涯与现状对比
维度 | 早年(20世纪70-90年代) | 现状(2000年至今) |
---|---|---|
主要活动 | 主演《秦香莲》《对花枪》等剧目,赴全国各地巡演,获“香玉杯”艺术奖 | 传承教学、出版教材、参与非遗活动、新媒体传播、偶尔登台献艺 |
艺术贡献 | 奠定个人崔派表演风格,成为豫剧三团台柱子 | 整理崔派艺术资料,培养青年演员,推动豫剧进校园、进网络 |
社会角色 | 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省级非遗传承人、客座教授、戏曲顾问、抖音博主 |
艺术特点 | 唱腔悲怆细腻,表演传神,以“情”动人 | 侧重理论研究与教学,强调“唱情合一”,倡导传统与现代结合 |
相关问答FAQs
Q1:钮月秀老师近年来在传承崔派艺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1:钮月秀近年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承崔派艺术:一是整理出版《崔派唱腔精选》,系统梳理崔派经典唱段及表演理论;二是成立“钮月秀崔派艺术工作室”,举办青年演员培训班,通过“口传身授”培养张晓英、李焕娜等骨干演员;三是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讲座和示范表演;四是在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发布崔派教学视频和戏曲科普内容,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Q2:72岁的钮月秀老师是否还会登台演出?她对年轻豫剧演员有哪些寄语?
A2:钮月秀老师仍会受邀参加重要演出,如2023年中秋“豫剧名家演唱会”上演唱《秦香莲·见皇姑》选段,虽年事已高,但唱腔依然饱满,她对年轻演员的寄语是:“戏曲没有捷径,唯有‘练’字当头,要沉下心学传统,也要敢于创新,让观众在老戏里听出新味道,在新戏里品出老韵味,最重要的是,永远对戏曲保持敬畏之心,对观众保持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