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作为豫剧经典传统剧目,以唐代宗时期郭子仪寿宴为背景,讲述郭暧因升平公主拒拜其父而怒打金枝,最终在皇室劝解下夫妻和好的故事,马金凤作为豫剧“帅旦”宗师,在本剧中的唱段以其醇厚苍劲的唱腔、沉稳大气的表演,将郭子仪的老成持重、忠君爱国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豫剧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剧中,马金凤饰演的郭子仪虽非主角,却是推动矛盾化解的关键人物,其核心唱段多出现在寿宴风波后,面对郭暧的冲动与升平公主的哭诉,郭子仪既要维护皇室尊严,又要保全家族荣光,唱腔中既有对儿子的训诫,也有对皇体的体谅,情感层次丰富,例如在“万岁莫要把臣怪”一段中,马金凤以豫东调的苍劲旋律为基础,运用“炸音”“擞音”等技巧,唱出“老臣年迈如霜降,为国尽忠保边疆”的忠勇,又通过“慢板”的舒缓节奏,表现“君臣好比鱼和水,鱼儿离水命难长”的深谋远虑,刚柔并济的演绎让人物立体饱满。
马金凤的唱段艺术特色,可从唱腔、表演、情感三方面解析:
方面 | 艺术特点 | 剧目中的体现 |
---|---|---|
唱腔 | 融合豫东调的粗犷与豫西调的细腻,真假声结合,嗓音高亢而不失沉稳,气韵贯通。 | “孤坐江山非容易”一句,起腔用“大滑音”表现帝王不易,中段“非容易”三字以“脑后音”托起,凸显郭子仪的功勋与沧桑。 |
表演 | 身段稳健大方,台步扎实,眼神兼具威严与慈爱,举手投足尽显老将风骨。 | 训斥郭暧时,捋髯、瞪眼,动作利落;劝解公主时,躬身、拱手,神态平和,通过细节对比展现人物心境。 |
情感表达 | 以“情”带声,唱腔随情绪起伏,怒时如惊涛骇浪,悲时如细雨绵绵,喜时如春风拂面。 | 听闻郭暧闯祸后,先以“闷帘腔”表现震惊,后转“快二八板”训斥,节奏加快凸显急躁;最终和好时,用“垛板”唱出“打是亲来骂是爱”,语速放缓,传递出长辈的包容。 |
马金凤对《打金枝》的演绎,不仅是对剧情的呈现,更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艺术化诠释,她通过唱腔的收放自如、表演的精准传神,将“君臣父子”“夫妻和睦”的儒家思想融入人物塑造,使郭子仪这一形象成为“忠孝节义”的化身,其唱段中既有对皇权的敬畏(“君王有道家家乐”),也有对家族的担当(“郭家一门功劳大”),更蕴含着“家和万事兴”的朴素智慧,让剧目在矛盾冲突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作为豫剧艺术的瑰宝,马金凤的《打金枝》唱段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其独特的“马派”风格——以情润腔、以形传神,不仅影响了后辈演员,更让这一经典剧目跨越时代,成为观众了解豫剧、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每一次聆听,都能在醇厚的唱腔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生动的表演中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FAQs
Q1:马金凤在《打金枝》中的唱段与其他流派的郭子仪有何不同?
A:马金凤饰演的郭子仪以“帅旦”的英气与老生的沉稳相结合,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纯老生唱法,她的唱腔更强调“大腔大口”,嗓音高亢而不失苍劲,如“万岁莫要把臣怪”一段,通过“炸音”突出老臣的忠勇,同时融入“豫东调”的明快节奏,使人物更具豪迈气质;而其他流派(如京剧)的郭子仪则更侧重唱腔的婉转细腻,以表现老臣的世故与圆融,马金凤的表演身段更具豫剧特色,如台步扎实、甩袖有力,凸显了豫剧“粗犷豪放”的整体风格。
Q2:《打金枝》中马金凤的唱段如何体现“忠君”与“爱家”的矛盾统一?
A:马金凤通过唱腔的对比与转换,展现了郭子仪在“忠君”与“爱家”间的平衡,在训斥郭暧时,她用快节奏的“快二八板”唱出“奴才做事太莽撞”,语气严厉,体现对家族规矩的坚守(爱家);而在劝解唐代宗时,转而用舒缓的“慢板”唱“君臣好比鱼和水”,旋律低沉,表达对皇权的敬畏(忠君),在“打是亲来骂是爱”的唱段中,她以柔和的“垛板”收尾,将矛盾化解为“家和”的智慧,既维护了皇室尊严,又保全了家族和睦,实现了“忠君”与“爱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