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其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坚守,而不少梨园世家更是以“戏脉相承”的方式,让艺术在家族中延续生机,老旦行当的名家金佩芳,便是这样一位将毕生献给舞台,并孕育出艺术后辈的京剧演员,她的子女们或在台前继承衣钵,或在幕后耕耘奉献,共同书写了与京剧紧密相连的人生篇章。

金佩芳(1905年—1987年),原籍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爱上京剧,早年拜入老旦名宿龚云甫门下,得其真传,她嗓音高亢苍劲,唱腔跌宕起伏,念白字正腔圆,表演上注重“以情带声”,尤其擅长塑造端庄威严或慈祥坚韧的老年女性形象,代表剧目《徐母骂曹》《钓金龟》《行路哭灵》等,均成为其舞台上的经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她活跃于上海、天津等地,与马连良、谭富英等名家同台献艺,被誉为“老旦行当的扛鼎者”,在舞台之外,金佩芳的家庭也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她与同为京剧工作者的丈夫育有三名子女,他们自幼在戏院长大,耳濡目染间,有人接过母亲的戏衣,有人拿起琴弓,有人走上讲台,以不同方式延续着母亲对京剧的热爱。
长子:金世瑞——继承衣钵的老旦传承人
长子金世瑞(1925年—2010年)是金佩芳子女中与京剧舞台联系最紧密的一位,他自幼跟随母亲学戏,12岁便登台饰演《徐母骂曹》中的徐庶母,虽年纪尚小,却已显露出对老旦行当的天赋:母亲的“擞音”技巧他一学就会,哭戏中的“颤音”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被观众戏称为“小金佩芳”,金佩芳对长子要求极为严格,不仅亲自传授《岳母刺字》《太君辞朝》等核心剧目,更强调“老旦要‘老’在骨子里,不能只靠扮相”,教导他通过眼神、身段展现人物的沧桑与威严。
成年后,金世瑞加入上海京剧院,正式成为老旦演员,他深得母亲真传,唱腔中既有龚派老旦的“苍劲”,又融入了金佩芳独有的“细腻”,在传统戏《杨门女将》中,他饰演的佘太君“寿堂”一场,一句“辕门鼓响三更尽”,唱得字字铿锵,既显老将的威严,又透出对杨家将的深情,成为剧院的“看家戏”,上世纪60年代,他在现代戏《红灯记》中饰演李奶奶,将传统老旦唱腔与生活化的念白结合,塑造了一位坚毅慈祥的革命母亲形象,受到广泛好评,除了舞台表演,金世瑞还致力于教学,晚年曾在上海戏曲学校任教,培养出十余名老旦新秀,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成为老旦行当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
次子:金世祥——幕后耕耘的京胡名家
次子金世祥(1928年—2005年)虽未直接登台,却以另一种方式为京剧事业贡献力量,他自幼对京剧音乐情有独钟,尤其痴迷京胡的演奏,金佩芳最初希望他继承老旦衣钵,但尊重其兴趣,特意请来京胡名家李慕良的弟子指点,金世祥天资聪颖,苦练三年便能为母亲的全本戏伴奏,琴风刚劲明快,尤擅为老旦行当“托腔保调”——在金佩芳演唱《钓金龟》“叫张义”的拖腔时,他的琴声如行云流水,既不抢戏,又将唱腔的悲愤情绪烘托得淋漓尽致,成为剧院著名的“老旦琴师”。

上世纪50年代,金世祥转向京剧音乐理论研究,他整理编写了《老旦京胡伴奏技法》,详细分析了老旦唱腔的板式特点、弓法运用,以及不同流派(龚派、李派)的伴奏差异,填补了老旦伴奏研究的空白,他还参与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的编撰工作,负责老旦唱腔的整理校对,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音响资料,退休后,他仍坚持参加京剧票友活动,手把手教年轻票友拉京胡,被戏友称为“幕后功臣”。
女儿:金世敏——薪火相传的京剧教育者
女儿金世敏(1930年—2018年)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也是京剧艺术的“隐形传承者”,她未直接登台演出,却将母亲的艺术理念融入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京剧人才,金世敏自幼跟随母亲学戏,老旦的唱腔、身段烂熟于心,但受限于时代对女性舞台角色的偏见,她最终选择了京剧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
她在北京戏曲学校任教后,开设“老旦表演基础”课程,将母亲“唱念做打并重,以情动人”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她常说:“老旦不是‘老旦婆’,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教学生要先教他们理解人物。”她要求学生反复揣摩《岳母刺字》中岳母的教子之心、《行路哭灵》中吴国太的丧女之痛,强调“表演要‘内外合一’,唱腔是外在的,情感才是内在的”,除了教学,金世敏还致力于整理母亲的唱腔资料,她历时十年,走访金佩芳的老同事、老观众,结合母亲的演出录音,整理出版了《金佩芳老旦唱腔集》,收录了《太君辞朝》《徐母骂曹》等20余出剧目的完整唱腔,并附上表演心得,成为研究老旦艺术的重要文献,退休后,她仍坚持参与京剧进校园活动,为中小学生讲解京剧知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金佩芳子女艺术生涯简表
| 姓名 | 出生年份 | 行当/职业 | 主要成就与贡献 |
|---|---|---|---|
| 金世瑞 | 1925年 | 老旦演员、教师 | 上海京剧院主演,擅演《杨门女将》《红灯记》,晚年培养老旦新秀十余名。 |
| 金世祥 | 1928年 | 京胡演奏员、理论研究者 | 整理《老旦京胡伴奏技法》,参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撰,为老旦伴奏研究奠基。 |
| 金世敏 | 1930年 | 京剧教师、唱腔整理者 | 北京戏曲学校任教,出版《金佩芳老旦唱腔集》,推动京剧进校园活动。 |
金佩芳的子女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母亲与京剧的缘分,他们或坚守舞台,将老旦艺术发扬光大;或深耕幕后,为京剧音乐理论研究添砖加瓦;或投身教育,让京剧艺术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在这个艺术家庭中,京剧不再是单纯的职业,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艺术坚守,正如金世瑞常说的:“母亲教我们的不仅是戏,更是对京剧的敬畏之心,这份心,我们会一直传下去。”

相关问答FAQs
问:金佩芳的子女是否都从事京剧行业?
答:金佩芳的三名子女均与京剧行业紧密相关:长子金世瑞为老旦演员及教师,次子金世祥为京胡演奏员及戏曲音乐理论研究者,女儿金世敏为京剧教育工作者及唱腔整理者,虽然分工不同(有台前表演、幕后伴奏、理论研究、教育传承等),但都以不同形式为京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构成了一个“戏脉相承”的梨园家庭。
问:金世瑞在继承金佩芳艺术时有哪些创新?
答:金世瑞在继承母亲醇厚苍劲的唱腔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是对传统老旦唱腔中的“擞音”“颤音”等技巧进行适度简化,使唱腔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避免过度“炫技”而忽略情感表达;二是在现代戏表演中,融入生活化的肢体语言,如在《红灯记》中饰演李奶奶时,将传统老旦的“老旦步”与老年人日常行走姿态结合,既保留程式化表演的韵味,又增强角色的真实感,让老旦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