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选段花打朝

戏曲选段“花打朝”是豫剧传统喜剧中的经典剧目,尤以唐喜成先生塑造的程七奶奶形象深入人心,作为豫剧“唐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该选段以诙谐幽默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明生动的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佳作,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民间智慧与正义精神。

戏曲选段花打朝

“花打朝”的故事背景取自隋唐演义,聚焦程咬金之妻——程七奶奶在丈夫遭奸臣陷害、朝廷昏暗之际的挺身而出,剧情起始于程咬金被诬谋反,圣旨欲将其满门抄斩,程七奶奶闻讯后,并未惊慌失措,而是以女性之身扛起家庭重担,带着一群“老姐妹”闯上金殿,与昏君奸臣展开周旋,选段的核心冲突围绕“保夫君、斗奸佞”展开,程七奶奶凭借泼辣机智的性格、超凡的胆识和民间女性的生活智慧,将金殿变成了“喜剧战场”:她时而装疯卖傻、嬉笑怒骂,时而据理力争、义正词严,最终不仅救下程咬金,更揭露了奸臣的阴谋,还百姓以公道,这一过程既充满戏剧张力,又因程七奶奶的“花打”动作和诙谐语言而妙趣横生,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正义的力量。

从艺术特色来看,“花打朝”的成功离不开表演、唱腔与人物塑造的完美融合,在表演上,程七奶奶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温婉柔弱”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大女主”式的飒爽与智慧,演员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灵动的肢体动作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念白,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花打”动作是该选段的标志性表演——程七奶奶手持花棍(或类似道具),结合“踩跷”“翻身”“跳跃”等程式化动作,既展现了民间武术的刚劲,又融入了舞蹈的柔美,形成“武戏文唱”的独特风格,其动作节奏明快,时而如疾风骤雨,表现对奸臣的愤怒;时而如和风细雨,流露对家人的关爱,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唱腔设计上,“花打朝”充分体现了豫剧“高亢激越、质朴通俗”的特点,尤其以“唐派”生腔的“二本腔”(假声)演唱著称,程七奶奶的唱段既有板式变化的丰富性,如【二八板】的叙事、【快二八板】的急促,也有【流水板】的流畅,唱腔中常加入滑音、甩腔等技巧,既表现人物的机智幽默,又传递出内心的坚定与愤怒,在金殿与奸臣对峙时,唱腔高亢有力,字字铿锵;在回忆与程咬金的过往时,则转为低回婉转,饱含深情,这种“声情并茂”的演唱,让观众在听觉享受中深入人物内心。

“花打朝”的人物塑造也极具典型意义,程七奶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她没有盖世武功,却有着“小人物”的韧性与智慧,她的语言充满民间俚语,如“老娘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昏君!”“别看我是妇道人家,惹急了老娘我照样打你的金殿!”这些台词既接地气,又彰显了普通民众对不公的反抗精神,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昏君的昏庸、奸臣的狡诈,这种正邪对抗的设置,不仅强化了戏剧冲突,更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对正义的向往。

戏曲选段花打朝

从文化内涵看,“花打朝”不仅是一部喜剧,更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价值观,它通过程七奶奶这一形象,肯定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作品以“民间智慧对抗强权”为核心,展现了底层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其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中国戏曲“寓教于乐”的传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熏陶。

以下是关于“花打朝”的相关问答:

FAQs

Q1:“花打朝”中的“花”具体指什么?它与剧情有何关联?
A:“花”在“花打朝”中主要指程七奶奶手持的“花棍”,这是一种兼具道具与表演功能的器物,花棍通常为木质,彩漆装饰,象征程七奶奶的身份(民间女性)与性格(泼辣活泼),表演中,“花打”是核心动作——程七奶奶通过舞动花棍,配合“扫、劈、挑、撩”等武术动作,形成独特的舞蹈语汇,这一动作不仅增强了喜剧效果(如用花棍“教训”奸臣、逗弄昏君),更成为人物情绪的外化:愤怒时花棍翻飞如疾风,喜悦时轻巧旋转如彩蝶,既展现了人物的胆识与技艺,也让金殿对峙的场面更具观赏性,可以说,“花打”是程七奶奶性格的“视觉符号”,也是推动剧情节奏的重要手段。

戏曲选段花打朝

Q2:程七奶奶这一角色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形象?其现代意义何在?
A:程七奶奶能成为经典,首先源于人物塑造的突破性——她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女性“贤妻良母”或“悲情女性”的单一模式,塑造了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大女主”形象,演员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唐喜成先生通过“唱、念、做、打”的完美融合,将程七奶奶的机智、泼辣与柔情展现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花打”动作与诙谐念白的结合,让观众过目不忘,其现代意义在于,程七奶奶所代表的“民间智慧”与“反抗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她鼓励普通人敢于面对不公、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同时展现了女性力量的多元性——温柔与刚强、家庭与责任可以共存,这种形象对现代观众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