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岳飞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经久不衰的爱国题材,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生平事迹为核心,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展现其精忠报国的壮志、蒙冤遇害的悲情,以及忠奸斗争的激烈冲突,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舞台经典。
岳飞(1103-1142),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身农家,自幼习武,师从周侗学艺,臂力过人,箭术超群,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他毅然投军,组建“岳家军”,先后参与收复建康、襄阳等战役,率军北伐,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兀术,取得“朱仙镇大捷”,收复郑州、洛阳等地,直逼金国都城黄龙府,发出“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迈誓言,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一心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后以“莫须有”罪名将其父子及部将张宪杀害于临安风波亭,时年39岁,宋孝宗即位后,为其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封“鄂王”,追谥“忠武”。
戏曲中,岳飞的生平被拆解为多个经典桥段,每一段都成为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核心。“岳母刺字”是岳飞精神觉醒的关键情节:岳母为勉励儿子报国,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戏曲中通过岳母持针刺字的庄重、岳飞咬牙忍痛的坚毅,以及“精忠报国”唱段的反复咏叹,将爱国情怀深植人物灵魂。“枪挑小梁王”则展现岳飞的刚正不阿与武艺高强:武举考试中,岳飞拒绝与奸臣之子小梁王勾结,比武中枪挑其马下,既暴露其锋芒,也为后续遭奸佞埋下伏笔。“朱仙镇大捷”是岳飞军事生涯的巅峰,舞台上通过火龙阵、岳家军列阵等武打场面,展现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而“金牌召还”的情节,则通过岳飞接旨时的悲愤、将士们的哭喊,将壮志未酬的遗憾推向高潮。“风波亭遇害”是全剧悲剧核心:阴森的牢狱、冰冷的镣铐,岳飞面对诬陷,怒斥“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唱腔时而苍凉悲怆,时而激愤高亢,将英雄末路的绝望与对奸佞的控诉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同剧种对岳飞故事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 剧种 | 经典剧目 | 核心情节 | 艺术特色 |
|----------|--------------------|-------------------------------|-------------------------------|
| 京剧 | 《岳母刺字》《挑滑车》 | 岳母刺字、高宠挑滑车(岳家将故事) | 唱腔高亢激昂,武打刚劲火爆,以老生、武生行当塑造岳飞形象 |
| 豫剧 | 《岳飞传》《风波亭》 | 岳飞抗金、风波亭遇害 | 唱腔粗犷豪放,贴近方言,注重历史叙事与家国情怀的铺陈 |
| 越剧 | 《岳飞》《精忠报国》 | 岳飞与岳母、岳云的情感纠葛 | 唱腔婉转柔美,文戏为主,侧重人物内心刻画与情感冲突 |
| 黄梅戏 | 《岳飞》 | 岳飞从军到遇害的完整历程 | 唱腔清新流畅,生活气息浓厚,以通俗叙事传递爱国精神 |
戏曲岳飞的形象塑造,融合了忠义、勇武、悲情等多重特质,脸谱上,岳飞多为红脸(象征忠义),眉间一道白纹暗含“莫须有”的冤屈;身段上,既有武将的挺拔威猛(如“起霸”“趟马”),又有文儒的庄重沉稳(如秉手立雪、慷慨陈词),唱腔设计上,多采用“二黄”“反二黄”等板式,如京剧《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唱段,将岳飞的悲愤与豪情推向极致,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戏曲岳飞不仅是历史故事的演绎,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精忠报国”的价值观通过舞台艺术深入人心,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符号,它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英雄的家国情怀,铭记历史的教训,其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历经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
FAQs
-
问:戏曲中的岳飞与历史上的岳飞有何异同?
答:同:都以岳飞抗金、蒙冤为核心,突出“精忠报国”精神,历史事件(如郾城大捷、十二道金牌、风波亭遇害)是戏曲创作的基础,异:戏曲为增强戏剧性,会虚构或强化情节(如“枪挑小梁王”为武举考试桥段,历史上并无记载),并简化历史背景(如宋高宗、秦桧的求和动机),聚焦人物情感与忠奸冲突;历史则注重真实事件的时间、脉络及复杂时代因素(如宋金对峙的政治格局)。 -
问:为什么岳飞题材的戏曲经久不衰?
答:其一,精神共鸣: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品格,契合各时代对忠义、担当的价值追求,具有普世意义;其二,艺术感染力:戏曲通过唱腔、身段、脸谱等手法,将岳飞塑造得鲜活立体(如红脸忠义、悲愤唱腔),情感冲击力强;其三,教育功能:忠奸斗争的冲突(岳飞与秦桧)让观众直观感受善恶,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生动载体;其四,文化传承:作为“非遗”项目,戏曲岳飞通过舞台实践不断传播,融入民族记忆,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