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铡美案下集

豫剧《铡美案》作为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历经百年仍广为流传,下集故事从秦香莲携子进京寻夫开始,将矛盾推向高潮,最终在包拯的主持下,以“铡美案”的悲壮结局,完成了对正义的伸张与对人性善恶的拷问。

豫剧铡美案下集

秦香莲历经千辛万苦,带着一双儿女冬哥、春妹,终于抵达京城,此时的陈世美已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享尽荣华富贵,却早已将贫贱时的妻儿抛诸脑后,秦香莲身着破衣烂衫,领着年幼的孩子站在驸马府前,心中既有重逢的期盼,更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门官见她衣衫褴褛,又自称是驸马家眷,只当是疯妇刁民,厉声呵斥驱赶,秦香莲跪地哭诉,声声唤着“夫君”,却惊动了府内侍女,侍女将此事禀报公主,公主虽心生疑惑,但陈世美矢口否认曾有妻室,反诬秦香莲是冒名顶替的刁妇,命人将她打出府去。

母子三人流落街头,寒冬腊月里,冬哥饿得直哭,春妹冻得瑟瑟发抖,秦香莲无奈之下,只得在街头摆摊卖唱,用凄苦的唱词诉说自己的遭遇:“夫君高中把官做,撇下妻儿受折磨,千里寻夫来认亲,谁知他心比铁石硬!”歌声引得路人驻足叹息,却未能传进驸马府半分,陈世美得知秦香莲未离开京城,非但心生愧疚,反而起了杀心,他暗中派心腹韩琪追杀秦香莲,企图斩草除根,韩琪追至破庙,秦香莲哭诉原委,韩琪得知自己助纣为虐,错杀无辜,良心备受谴责,最终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身亡,秦香莲抱着韩琪的尸体悲恸欲绝,更添了对陈世美的愤恨。

走投无路之际,秦香莲想起民间传说中“包青天”断案如神,便决定闯开封府告状,她手持状纸,带着儿女拦住包拯的轿驾,包拯见她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又有两个孩童啼哭,便命升堂问案,秦香莲跪地叩首,呈上状纸,哭诉陈世美“停妻再娶妻、杀妻灭子”的罪行,包拯阅罢状纸,眉头紧锁:陈世美不仅是当朝驸马,更是圣上亲点的状元,若案情属实,牵连甚广,他先稳住秦香莲,命她暂住客馆,待查证后再作定夺。

包拯暗中派人调查,很快证实了秦香莲所言非虚,他传陈世美到开封府对质,陈世美起初仍抵死不认,包拯便命秦香莲与儿女上堂相认,冬哥、春妹扑上前喊“爹爹”,陈世美面露难色,却仍狠心否认,公主闻讯赶来,见堂上情形,怒斥包拯冤枉好人,与陈世美统一口径,称秦香莲是诬告,包拯见二人狡辩,便拿出陈世美的婚书、韩琪的遗书等铁证,陈世美顿时哑口无言,只得承认隐瞒婚史,却仍不肯认“杀妻灭子”之罪。

豫剧铡美案下集

公主见陈世美理亏,回宫搬出太后求情,太后以“国母”之威压包拯,甚至暗示“看在驸马面子上,此事从轻发落”,包拯深知此案关乎国法尊严,若因陈世美的身份而网开一面,何以服天下百姓?他顶住压力,据理力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陈世美身为朝廷命官,却背信弃义、残害骨肉,国法难容!”太后见包拯软硬不吃,只得悻悻而归。

陈世美狗急跳墙,竟暗中派人刺杀包拯,未遂,包拯彻底看清其恶毒本性,决心严惩不贷,他连夜整理案卷,奏明仁宗皇帝,请求依法处置陈世美,仁宗皇帝虽念陈世美是驸马,却也不得不承认其罪行,同意包拯依法审判。

三日后,开封府再次升堂,包拯命人设下铡刀,大堂之上气氛肃杀,陈世美被带上堂,面如死灰,包拯历数其罪状:“背亲弃妻,忘恩负义,其一也;欺君罔上,隐瞒婚史,其二也;买凶杀人,屡教不改,其三也!罪证确凿,按律当斩!”陈世美跪地求饶,公主哭倒在堂前,太后更是派人送来圣旨,企图赦免陈世美,包拯手捧尚方宝剑,高声道:“老臣奉旨巡按,先斩后奏!纵有圣旨,也难逃国法!”说罢,他摘下乌纱,脱下官袍,以示不惧权贵,随即掷地有声地喝道:“来啊!将陈世美押赴铡刀,斩首示众!”

随着“咔嚓”一声,陈世美人头落地,堂下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秦香莲望着铡刀下的仇人,心中虽有悲愤,却也感到了一丝慰藉,包拯见状,上前安慰秦香莲,并为其申冤昭雪,拨发安家银两,让她母子三人回乡安度余生,公主因陈世美的死悲痛欲绝,却也认清了其真面目,最终默许了包拯的判决。

豫剧铡美案下集

《铡美案》下集的故事,以包拯的“铡美”收尾,不仅是对负心汉的惩罚,更是对“正义必胜”的信念的彰显,它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多么显赫,地位多么尊贵,一旦触犯法律、违背人伦,终将受到应有的制裁,而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也成为了千百年来百姓心中正义的化身,激励着后人坚守良知、维护公道。

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特点

角色 身份 性格特点 下集关键作用
秦香莲 陈世美原配妻子 坚韧刚强、深明大义,虽遭遇背叛却不屈不挠,为维护家庭尊严而抗争 作为原告,推动案件发展,揭露陈世美的罪行,体现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抗争
陈世美 当朝驸马、状元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为荣华富贵抛弃妻儿,为掩盖罪行不择手段 案件的核心反派,其恶行引发矛盾冲突,最终被铡,警示世人善恶有报
包拯 开封府尹 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公正严明,以国法为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案件的审判者,顶住各方压力,依法惩处陈世美,是正义的化身与执行者
公主 当朝公主 骄纵护短,初期偏袒陈世美,后期认清其真面目,默许包拯的判决 作为陈世美的庇护者,增加案件的复杂性,从侧面烘托包拯不畏权贵的品格
太后 皇帝生母 威严强势,以皇权施压,试图包庇陈世美,体现封建特权与法律的冲突 代表封建皇权的干预,考验包拯的执法决心,凸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题

相关问答FAQs

问:包拯为何在公主和太后求情的情况下,仍坚持铡了陈世美?
答:包拯坚持铡陈世美,核心原因在于“国法大于人情”,陈世美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停妻再娶、杀妻灭子),更触犯了国法(欺君罔上、买凶杀人),作为开封府尹,包拯的职责是维护法律尊严,而非因对方身份特殊而网开一面,公主和太后的求情,本质是封建特权对司法的干预,包拯若妥协,便是“知法犯法”,更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他“摘乌纱、脱官袍”的行为,正是以个人名节为赌注,彰显“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精神,最终以“先斩后奏”的决绝,完成了对正义的坚守。

问:秦香莲在告状过程中展现了哪些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对剧情发展有何作用?
答:秦香莲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韧”,她千里寻夫、街头卖唱、闯开封府告状,无论遭遇多少拒绝与磨难,都不放弃为家人申冤的决心;二是“勇敢”,她敢于拦轿喊冤、当堂对质,不畏陈世美的权势与威胁;三是“深明大义”,她在韩琪自刎后,不仅没有怨恨,反而为其收尸,体现其善良与宽容,这些性格特点推动剧情发展:她的坚韧使她坚持告状,成为案件的关键线索;她的勇敢使她敢于直面权贵,引发包拯的重视;她的深明大义则让她的遭遇更易引发观众同情,强化了陈世美的“恶”与包拯的“正”,最终促成“铡美案”的结局,凸显了“善恶有报”的主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