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全场戏徐海斗讲述徐海斗怎样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原大地上流传百年,更随着人口流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豫剧的艺术长河中,“全场戏”作为一种完整的剧目呈现形式,不同于折子戏的片段式演绎,它以连贯的剧情、丰满的人物和完整的起承转合,成为展现演员综合艺术实力的核心载体,而当代豫剧舞台上,徐海斗这个名字正以其对全场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逐渐成为观众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豫剧全场戏 徐海斗

豫剧全场戏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完整性”,从开场的“定场诗”到结尾的“大团圆”或“悲剧落幕”,全场戏如同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逐渐立体,例如经典全场戏《秦香莲》,从秦香莲被丈夫陈世美抛弃,到进京寻夫、遭遇冷眼,再到包拯主持公道、手铐陈世美,整个故事围绕“忠贞”“正义”“背叛”等主题展开,演员需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手段,将秦香莲的坚韧、陈世美的薄情、包拯的刚正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完整性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唱功和表演技巧,更需要他们对人物命运有整体把握,让观众在两三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戏曲艺术的情感张力。

徐海斗作为豫剧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其对全场戏的驾驭能力,源于幼年严格的科班训练和长期的舞台实践,他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痴迷豫剧,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主攻文武老生,师从豫剧名家李树建、王善朴等,在校期间,他不仅苦练唱腔,每天清晨吊嗓数小时,学习“豫东调”的嘹亮高亢和“豫西调”的深沉浑厚;更注重身段和表演,刀枪把子、水袖功、髯口功等基本功一招一式都反复打磨,毕业后,他加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这个以现代戏创作为特色的剧团,让他在《朝阳沟》《焦裕禄》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剧目中,逐渐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徐海斗的演艺生涯中,多部全场戏堪称其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三哭殿》是展现他唱腔功力的代表作,该剧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因驸马秦英误失驸马,与皇后银屏公主、秦英母亲长孙皇后在金殿之上争执,最终李世民以国法为重,赦免秦英却又罚其向公主赔罪的故事,徐海斗在剧中饰演李世民,从开场时的“金殿传旨”到结尾的“三宫调解”,他的唱腔时而威严如帝王,时而柔和如父亲,尤其是在“劝公主”一段中,他巧妙运用“慢板”的舒缓与“二八板”的急促,将李世民既要维护国法又要顾及家情的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他,眼神中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父亲的慈爱,水袖翻飞间,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

另一部值得称道的全场戏《清风亭》,则充分展现了徐海斗的表演深度,该剧改编自传统伦理故事,讲述张元秀夫妇捡到弃婴张继保,含辛茹苦将其养大,却最终被忘恩负义的儿子气绝身亡的悲剧,徐海斗饰演的张元秀,从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含辛茹苦,再到老年后的悲愤交加,年龄跨度极大,在“认子”一场中,他抱着张继保的襁褓,唱腔从初为人父的喜悦,到发现弃婴时的犹豫,再到决定收养时的坚定,层层递进,情感真挚,而“寻子”一场中,他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在风雪中踉跄前行,念白中带着颤抖,眼神中充满期盼与绝望,许多观众看到此处都潸然泪下,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演,正是徐海斗对人物内心深刻挖掘的结果。

豫剧全场戏 徐海斗

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徐海斗在不同全场戏中的艺术特色,以下通过表格列举其代表剧目及核心亮点: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行当特点 唱腔亮点 表演核心
《三哭殿》 李世民 文武老生 融合豫东、豫西调,以“二八板”“流水板”展现帝王威仪与父子深情 眼神与水袖的配合,刻画君主在国法与家情间的矛盾
《清风亭》 张元秀 文老生 以“慢板”“哭腔”为主,唱腔从苍劲悲愤到气绝声嘶,情感层层递进 身段模拟老年状态,通过细微表情(如颤抖、流泪)展现人物绝望
《穆桂英挂帅》 寇准 文老生 唱腔沉稳大气,以“赞子”和“垛板”表现老臣的智谋与忠心 台步稳健,念白铿锵,突出“老成持重”的形象
《程婴救孤》 程婴 文武老生 唱腔中融合“苦音”与“欢音”,表现从忍辱负重到沉冤得雪的情感转变 通过“甩发”“跪步”等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煎熬与坚韧

徐海斗对全场戏的演绎,不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注重“以戏载道”,他常说:“豫剧不是单纯的‘唱功展示’,而是要通过故事传递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焦裕禄》中,他饰演焦裕禄,深入兰考县体验生活,观察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奉献精神,通过“访贫问苦”“带病工作”等场景,转化为真实可感的舞台形象,演出时,他拒绝“程式化”的表演,而是根据剧情需要,调整唱腔的节奏和力度,让观众在感动中理解豫剧的时代价值。

除了舞台表演,徐海斗还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推广,他多次走进校园,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通过讲解豫剧历史、教唱经典唱段,让年轻一代了解戏曲文化;他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全场戏的精彩片段和幕后花絮,吸引了数百万年轻粉丝,让豫剧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他看来,豫剧全场戏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用新的方式去演绎和传播。

豫剧全场戏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观众更倾向于观看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或戏曲片段,完整欣赏一场两三小时的全场戏,对观众的耐心和审美都是一种考验,对此,徐海斗认为:“全场戏的魅力在于‘沉浸式体验’,只有完整的故事才能让观众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要做的,不是缩短全场戏的长度,而是通过创新表演形式、优化舞台呈现,让全场戏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豫剧全场戏 徐海斗

相关问答FAQs

Q1:徐海斗的唱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徐海斗的唱腔以“刚柔并济”为核心特色,他巧妙融合豫东调的高亢明亮与豫西调的深沉浑厚,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达,在行腔上,他注重“以情带声”,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调整声音的力度和色彩:饰演帝王时,唱腔威严厚重,多用“脑后音”凸显气势;饰演平民角色时,则贴近生活,唱腔质朴真诚,善于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表现人物的悲欢离合,他对豫剧传统板式进行创新性运用,如在《三哭殿》中,将“二八板”与“流水板”无缝衔接,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强了剧情的戏剧张力。

Q2:豫剧全场戏与折子戏相比,有哪些艺术优势?
A2:豫剧全场戏与折子戏相比,艺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情完整性,全场戏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命运和故事线索连贯,能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主题思想;二是人物塑造立体性,全场戏通过多场次、多情节的铺垫,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三是艺术综合性,全场戏对演员的唱、念、做、打等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需通过唱腔设计、身段表演、舞台调度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完整的艺术世界,更能体现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独特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