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2017年秦腔戏曲晚会究竟有何魅力成为戏曲焦点?

2017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场名为“丝路秦声·薪火相传”的秦腔戏曲晚会在西安人民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场晚会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等秦腔艺术团体共同承办,汇聚了秦腔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通过经典剧目选段、创新演绎、名家荟萃等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秦腔盛宴,成为当年陕西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秦腔这一“百戏之祖”的独特魅力。

秦腔2017年戏曲晚会

晚会概况:传统与创新的交响

晚会以“传承经典、致敬经典、创新经典”为核心理念,紧扣“丝路”与“薪火”两大关键词,既展现了秦腔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探索了其在当代的传播路径,整场晚会时长约150分钟,分为“秦风古韵”“时代新声”“薪火相传”三个篇章,从传统经典剧目到现代题材创作,从名家名段到青年新秀,全方位勾勒出秦腔艺术的传承脉络。

舞台设计上,晚会以“秦”文化为核心元素,背景融入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陕西地标符号,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时而展现黄土高原的苍茫,时而再现丝绸之路的繁华,为传统戏曲营造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伴奏乐队在保留板胡、唢呐、月琴等传统乐器的基础上,融入交响乐编配,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昂的“吼”腔特点,又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让古老唱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节目亮点:经典与时代的碰撞

晚会的节目编排兼顾“老戏迷”与“新观众”的需求,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段,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剧目,每一环节都精心设计,亮点纷呈。

经典传承:老艺术家的“定海神针”
作为晚会的“重头戏”,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让观众重温了秦腔的经典魅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发劳携弟子演绎了《三滴血·选官》选段,他饰演的丑角“晋信书”,念白诙谐幽默,身段灵活传神,将人物的狡黠与荒诞刻画得入木三分,引得台下掌声雷动,78岁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郝彩凤压轴献唱《火焰驹·打路》,她以“气催声”的独特唱法,将李遇春的悲愤与绝望演绎得催人泪下,高亢的唱腔穿透剧场,仿佛将观众带回了百年前的戏台,这些老艺术家的表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秦腔“活态传承”的生动诠释。

秦腔2017年戏曲晚会

创新演绎:年轻一代的“破圈”尝试
为吸引年轻观众,晚会特别设置了“创新单元”,青年演员们通过跨界融合、题材改编等方式,让秦腔“潮”起来,青年演员李晓娟与现代舞团合作,将传统折子戏《柜中缘》与现代舞元素结合,在保留“闺门旦”婉约唱腔的同时,融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让少女的娇羞与灵动更具时代感;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创作的现代秦腔《路遥》,以作家路遥的生平为蓝本,用秦腔的唱腔讲述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唱词贴近生活,旋律兼具传统与现代,让年轻观众在感动中感受到秦腔的现实关怀,晚会还创新性地加入了“秦腔+摇滚”的表演形式,青年演员张涛与摇滚乐队合作,将《华容道·挡曹》的唱腔改编为摇滚风格,激昂的节奏与秦腔的豪迈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引发年轻观众的欢呼。

名家荟萃:同台演绎的“秦腔盛宴”
晚会的一大亮点是秦腔界名家的同台献艺,除老艺术家外,梅花奖得主侯红琴、陈超武等也带来了精彩表演,侯红琴与弟子对唱《游龟山·藏舟》,师二人配合默契,唱腔婉转细腻,将胡凤莲的羞涩与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陈超武则带来了《周仁回府·悔路》,他以“苦音”唱腔著称,将周仁的矛盾与悔恨唱得撕心裂肺,展现出秦腔“以情带声”的艺术魅力,晚会还邀请了秦腔爱好者登台,与名家共同演绎《五典坡·别窑》,让普通观众感受到秦腔的“接地气”,拉近了传统戏曲与大众的距离。

传承意义: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这场秦腔戏曲晚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秦腔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缩影,秦腔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高亢的唱腔、丰富的板式、生动的表演,承载着陕西人民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核,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问题,2017年这场晚会通过“名家带新秀”“经典+创新”的模式,既保留了秦腔的“根”与“魂”,又通过现代手段拓展了传播路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秦腔。

晚会的成功举办,也体现了陕西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近年来,陕西省通过举办秦腔艺术节、秦腔进校园、秦腔数字化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秦腔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7年这场晚会,正是这些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并非“老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

秦腔2017年戏曲晚会

相关问答FAQs

问:2017年秦腔戏曲晚会的主题“丝路秦声·薪火相传”有何深意?
答:主题“丝路秦声”紧扣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将秦腔与丝路文化结合,彰显其地域文化特色;“薪火相传”则突出秦腔艺术的传承使命,既保留传统精髓,又通过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这一主题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秦腔在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问:晚会上有哪些创新尝试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秦腔?
答:晚会从多个维度创新:一是舞美上运用3D投影、灯光秀等现代技术,将历史场景与剧情结合,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节目编排融入流行元素,如“秦腔+摇滚”的表演形式、现代舞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让传统唱腔更具时代感;三是题材选择贴近生活,如现代秦腔《路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用秦腔唱腔反映当代社会,引发年轻观众共鸣;四是设置“名家与爱好者同台”环节,降低秦腔的观赏门槛,让普通观众感受到戏曲的亲和力,这些创新尝试打破了传统戏曲“高冷”的形象,让秦腔以更年轻、更时尚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