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初孙飞虎”是豫剧经典剧目《拷红》中的核心选段,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经豫剧艺术家们的加工与演绎,成为豫剧豫西流派的代表性唱段之一,这一选段以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娶崔莺莺为剧情背景,通过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戏剧冲突,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忠奸较量、儿女情长与家国大义,深受戏迷喜爱,堪称豫剧舞台上的“常青树”。
剧情背景:兵围普救寺,冲突骤起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代,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相遇,一见钟情,崔莺莺的母亲崔老夫人因门第之见,反对二人婚事,恰在此时,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貌美,率领五千兵马围困普救寺,强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并扬言“若不允从,火烧寺院”,危急关头,崔老夫人当众许诺:谁能退兵,便将莺莺许配为妻,张君瑞挺身而出,修书请来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击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相国之家,不招白衣秀士”为由,悔婚许张生与莺莺的婚事,迫使二人以兄妹相称,丫鬟红娘心怀同情,巧妙周旋,最终促成张生与莺莺的美好姻缘。《拷红》一折正是红娘在崔老夫人拷问下,以理据争,揭露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真相,并质问崔母悔婚之过。“相当初孙飞虎”这段唱词,便是红娘在叙述中回溯孙飞虎兵围的危急场景,既是对往事的追忆,也是对崔母背信行为的犀利质问,为全剧奠定了强烈的戏剧张力。
唱词艺术:通俗生动,情感饱满
“相当初孙飞虎”的唱词以口语化、生活化为特色,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雅致,又融入了河南方言的质朴,通俗而不失文采,生动且富有感染力,选段开篇“相当初孙飞虎兵围寺院,气汹汹要抢莺莺做压寨夫人”,直奔主题,以“兵围寺院”“要抢莺莺”两个核心事件,迅速勾勒出紧张危急的局势。“气汹汹”三字更是将孙飞虎的蛮横霸道、不可一世刻画得入木三分。
唱词中,红娘通过对比手法强化戏剧冲突:“相国府深宅大院,守不住如花似玉人”,既点出崔府的显赫地位,又讽刺崔母的无能,连自家女儿都保护不了;“张君瑞挺身而出修书请将,白马将军解了围困”,赞扬张生的见义勇为,与孙飞虎的强抢豪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唱词还运用了叠词、感叹词等增强表现力,如“眼看着大火要烧寺院,急得我崔老夫人直打转”,通过“直打转”的细节描写,将崔母当时的慌乱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值得注意的是,唱词在叙述孙飞虎兵围事件时,并非简单复述,而是融入了红娘的情感立场——对孙飞虎的憎恶、对张生的敬佩、对崔母的不满,这种“夹叙夹议”的写法,使唱词不仅具有叙事功能,更成为人物情感宣泄的载体,让红娘的机智、勇敢与正义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表演与音乐:豫西调的苍劲与张力
“相当初孙飞虎”的艺术魅力,离不开豫剧豫西调的独特唱腔与演员的精彩表演,豫西调是豫剧的重要流派之一,以苍劲深沉、悲壮粗犷为特色,擅长表现激昂、愤懑或悲怆的情感,这一选段恰是豫西调的“用武之地”,唱腔设计上融合了【二八板】【快二八】【散板】等多种板式,通过节奏的快慢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精准传递人物情绪。
开头“相当初孙飞虎兵围寺院”以【二八板】起唱,节奏平稳,语气沉稳,似在平静叙述往事,实则暗藏锋芒;当唱到“气汹汹要抢莺莺做压寨夫人”时,节奏突然加快,音调拔高,配合演员的眼神、手势,将孙飞虎的嚣张气焰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眼看着大火要烧寺院”一句,则转为【散板】,节奏自由,声音略带颤抖,将当时的危急气氛推向高潮,演员在演唱时,还需运用“偷字”“闪板”等技巧,使唱腔既流畅自然,又富有弹性,如“急得我崔老夫人直打转”一句,“直打转”三字通过巧妙的节奏处理,将崔母的慌乱感生动传递给观众。
在表演上,饰演红娘的演员需通过身段、表情和念白,塑造出一个机敏、善良、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形象,唱到“张君瑞挺身而出修书请将”时,演员可昂首挺胸,眼神坚定,展现对张生的敬佩;质问崔母“为何悔婚许口言”时,则需语气犀利,目光如炬,将红娘的正义感与愤懑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使“相当初孙飞虎”成为豫剧舞台上“声情并茂”的经典之作。
文化意义:传统戏曲中的“忠奸辨”与“人情美”
“相当初孙飞虎”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精湛,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从主题上看,选段通过孙飞虎的“强抢”与张生的“义救”,构建了“奸邪”与“正义”的二元对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的推崇——孙飞虎作为叛将,以武力胁迫、违背伦理,是“奸”的代表;张生作为书生,挺身而出、守信重诺,是“义”的化身,这种“忠奸辨”的主题,符合观众的是非观念,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义。
从人物塑造上看,红娘是选段的核心人物,她虽为丫鬟,却敢于反抗崔母的权威,以理据争,最终促成张生与莺莺的婚事,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戏曲中“主仆尊卑”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底层女性的智慧与勇气,体现了对“人性解放”与“平等意识”的早期探索,正如唱词中所言“老夫人你做事太不公,为何悔婚许口言”,红娘的质问不仅是对崔母个人的批评,更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父母之命”的反抗,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作为豫剧的经典选段,“相当初孙飞虎”还承载着豫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常香玉、陈素真等豫剧大师的精彩演绎,到当代青年演员的传承创新,这一选段跨越时代,成为连接不同观众群体的文化纽带,它不仅让观众领略了豫剧的艺术魅力,更让《西厢记》这一古典文学名著通过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文学”与“戏曲”的完美融合。
经典唱词与艺术特色赏析
唱词片段 | 内容解读 | 艺术手法 |
---|---|---|
“相当初孙飞虎兵围寺院,气汹汹要抢莺莺做压寨夫人” | 交代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起因,突出其蛮横霸道。 | 动词“兵围”“要抢”直接展现冲突,“气汹汹”强化人物形象。 |
“相国府深宅大院,守不住如花似玉人” | 讽刺崔母无能,连自家女儿都保护不了,为后文质问埋下伏笔。 | 对比手法,“相国府”的显赫与“守不住”的无奈形成反差。 |
“张君瑞挺身而出修书请将,白马将军解了围困” | 赞扬张生的见义勇为,与孙飞虎的强抢豪夺形成对比。 | 叙事与议论结合,突出“正义必胜”的主题。 |
相关问答FAQs
Q1:“相当初孙飞虎”选段为何能在豫剧中久演不衰?
A1:其剧情冲突激烈,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危急场面与张生解围的正义之举,符合观众对“善恶有报”的朴素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戏剧吸引力;唱词通俗生动,既有古典文学的雅致,又融入河南方言的质朴,易于观众理解和共鸣;豫西调苍劲深沉的唱腔与选段情感高度契合,演员可通过“唱、念、做、打”的全方位表演,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选段承载的“忠义”精神与人文关怀,超越了时代局限,使其成为传递传统美德、弘扬豫剧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能久演不衰。
Q2:豫剧《拷红》中的孙飞虎形象与其他剧种(如京剧)有何不同?
A2:豫剧《拷红》中的孙飞虎形象更侧重于“草莽气”与“地方色彩”,受豫剧豫西调苍劲粗犷风格的影响,孙飞虎的唱腔和表演更强调“霸”与“蛮”,如“气汹汹要抢莺莺”一句,演员通过拔高的音调、夸张的动作,将其叛将的嚣张气焰表现得淋漓尽致,带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而京剧中的孙飞虎形象则更注重“脸谱化”与“程式化”,通过脸谱(如白色脸谱象征奸诈)和固定的身段(如武将的“起霸”),突出其“奸邪”的本质,风格上更偏向于“典雅”与“规范”,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但都通过孙飞虎这一反派形象,反衬出张生的正义与红娘的机智,推动了剧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