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河南戏曲的收藏,始于童年时爷爷那台吱呀作响的半导体收音机,每到傍晚,收音机里总会飘出豫剧《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爷爷眯着眼跟着哼,我蹲在旁边看收音机壳子上褪色的戏台图案,那时不懂戏文,只觉得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像极了村口大槐树上的蝉鸣,热闹又绵长,后来长大些,才慢慢明白,这河南戏曲里藏着中原大地的喜怒哀乐,而我收藏的,正是这些“活”在时光里的故事。
我的收藏柜里,东西杂却不乱,大致能分成三类:老物件、老文献和音像资料,老物件里,最宝贝的是一件民国时期的豫剧“旦角”戏服,水粉底子上绣着缠枝牡丹,金线已经有些黯淡,是洛阳一位老艺人的后代转让给我的,他说这件衣服他奶奶穿过,当年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袖口还留着修补的痕迹,摸上去像能触到几十年前的油彩味儿,还有个巴掌大的铜制脸谱模具,据说是清末用来画脸谱的,凹槽里积着洗不掉的赭石色,我常对着它想,当年哪个演员用它扮过关公?
老文献里,最让我心惊的是一本1956年的《朝阳沟》演出戏单,纸页泛黄,上面有钢笔写的“主演:常香玉”三个字,字迹都洇开了,这是焦作旧书市场淘的,老板说是个老教师遗物,戏单背面还记着“观众鼓掌12次”——原来几十年前,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这么热烈,还有一本1950年的河南梆子唱词手抄本,毛笔字歪歪扭扭,却把《卷席筒》里苍娃的唱腔记得清清楚楚,页边还有批注:“此处需带哭腔”,像是一位老先生在教徒弟。
音像资料是我收藏里的大头,从上世纪60年代的黑胶唱片到现在的数字录音,时间跨度快一百年了,父亲年轻时攒了张《秦香莲》黑胶,唱片纹路里藏着沙沙的杂音,每到“陈世美跪至在公堂上”,母亲总会跟着抹眼泪,后来我用USB唱机把它转成数字文件,刻了张光盘,旁边还放着原版唱片,算是“新老同堂”,还有一盒1980年代的豫剧录像带,是河南电视台录的《七品芝麻官》,画质模糊,但唐喜连那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得字字铿锵,比现在的修复版更有味道。
这些年收藏,遇到过不少坎,有次在网上看中一本1930年的《洛阳桥》戏本,卖家说是孤本,寄过来才发现是复印的,边角还印着“复印”两个字,气得我三天没碰藏品,后来学着去旧书市场“淘”,跟着洛阳的老藏家学辨别纸张,用手摸质感,用鼻子闻霉味,现在练就了“一眼辨年代”的本事,还有次修复那件民国戏服,针脚太密不敢动,专门找了豫剧团的服装师傅,用蚕丝线一点点把脱线的地方补上,现在穿在衣架上,像随时能上台唱一出。
这些收藏于我,不只是物件,是时光的锚点,每当我看那件戏服,就想起戏台上的水袖翻飞;翻那本手抄本,就听见老艺人的吊嗓声;听那张黑胶,仿佛回到了父亲年轻时摇着蒲扇的夏夜,河南戏曲的根,就藏在这些旧东西里,它们不说话,却比任何戏文都更有力地告诉我:这方土地上的人,是怎么把悲欢喜乐唱进岁月,又怎么让一代代人,跟着那腔调,把日子过成了戏。
FAQs
收藏河南戏曲藏品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最大的挑战是辨别藏品的真伪和年代,比如老剧本、戏单,现代仿品很多,纸张、印刷工艺都容易作假,我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多看资料,河南戏曲志》《中国戏曲史》等专业书籍,了解不同时期的纸张质地、印刷特点;二是多跑旧书市场、藏家交流,跟着有经验的行家“上手”看,比如民国时期的戏单多用毛边纸,颜色偏暗,而仿品常用机制纸,颜色发亮;三是借助科技手段,比如对老唱片做音质分析,对纸张做纤维检测,虽然麻烦但能提高准确率。
这些收藏对您个人而言,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最大的价值是“连接感”,它让我和过去的中原大地连接——通过一件戏服,我触摸到民国艺人的辛劳;通过一本手抄本,我读到老艺人的匠心;通过一段老唱腔,我听见父辈的青春,也让我和现在连接:有次带儿子看收藏,他指着《朝阳沟》戏单问“奶奶小时候也看这个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些收藏不是“老古董”,是让文化代代相传的纽带,它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几百年河南戏曲文化长河里的一滴水,这种归属感,比任何藏品本身都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