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幼儿音乐教案戏曲荟萃如何设计?

幼儿音乐教案戏曲荟萃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接触中国戏曲文化,感受不同戏曲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以下为详细教案设计:

幼儿音乐教案戏曲荟萃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四种戏曲的简单特点(如脸谱、唱腔、动作),能说出其名称。
  2. 技能目标:能模仿1-2种戏曲的经典动作(如京剧的“兰花指”、黄梅戏的“手绢舞”),用打击乐器跟随戏曲节奏打拍子。
  3. 情感目标:感受戏曲的韵律美和趣味性,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 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说唱脸谱》、豫剧《花木兰》选段、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视频(各1分钟,剪辑为幼儿易懂的片段)。
    • 京剧脸谱图片(红、黑、蓝、白为主)、豫剧、黄梅戏、越剧服饰或道具图片(如豫剧的铜锤、黄梅戏的折扇、越剧的团扇)。
    • 打击乐器(小堂鼓、小钹、铃鼓),简易戏曲道具(红色绸带、团扇)。
    • 戏曲知识图谱(用图画表示“唱、念、做、打”)。
  2.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接触过中国传统音乐,能跟随简单节奏做动作。

活动过程

(一)导入:脸谱猜猜乐(5分钟)

  1. 出示京剧脸谱图片(红脸关羽、黑脸包公、蓝脸窦尔敦、白脸曹操),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和图案:“这些脸谱上有什么颜色?你觉得这个脸谱的主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如红脸代表勇敢,黑脸代表公正)。
  2. 小结:“这些漂亮的脸谱来自一种中国传统艺术——戏曲,戏曲里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去戏曲王国探险吧!”

(二)认识戏曲:四大剧种初体验(15分钟)

  1. 京剧:国粹的“大花脸”

    • 播放京剧《说唱脸谱》片段,引导幼儿观察演员的脸谱、动作(如亮相、兰花指)和唱腔(高亢、拖长音)。
    • 出示“唱、念、做、打”图谱,简单解释:“京剧里演员会唱歌(唱)、说话(念)、做动作(做)、打功夫(打),非常精彩!”
    • 互动:请幼儿模仿“兰花指”(拇指贴住掌心,食指伸直向上),感受京剧动作的优雅。
  2. 豫剧:河南的“铿锵调”

    • 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导幼儿听唱腔(粗犷、有力)和动作(如踏步、甩袖)。
    • 出示铜锤图片,介绍:“豫剧常用大锣大鼓,声音像打雷一样有力量!”
    • 互动:幼儿跟随节奏跺脚,感受豫剧的明快节奏。
  3. 黄梅戏:安徽的“小调歌”

    幼儿音乐教案戏曲荟萃

    •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引导幼儿听唱腔(婉转、柔和)和道具(手绢、折扇)。
    • 出示手绢图片,示范手绢舞动作(绕腕、抖动):“黄梅戏的演员会用手绢跳舞,像蝴蝶一样飞。”
    • 互动:幼儿拿红色绸带模仿手绢舞,感受轻盈感。
  4. 越剧:江南的“柔美腔”

    • 播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我家有个小九妹”),引导幼儿听唱腔(细腻、甜美)和动作(如轻移步、折扇遮面)。
    • 出示团扇图片,介绍:“越剧像江南的小桥流水,动作很温柔,常用团扇当道具。”
    • 互动:幼儿拿团扇做“遮面笑”动作,体验越剧的柔美。

幼儿戏曲认知与模仿对照表
| 戏曲种类 | 典型特点 | 幼儿模仿重点 |
|----------|-------------------------|----------------------------|
| 京剧 | 脸谱色彩鲜明、动作稳健 | 兰花指、亮相姿势 |
| 豫剧 | 唱腔高亢、节奏明快 | 踏步、甩袖、跟随鼓点跺脚 |
| 黄梅戏 | 曲调婉转、道具轻盈 | 手绢舞(绕腕、抖动) |
| 越剧 | 唱腔柔美、动作细腻 | 团扇遮面、轻移步 |

(三)模仿体验:我是小小戏曲家(15分钟)

  1. “戏曲动作模仿秀”

    • 播放四种戏曲片段混合音乐,教师随机举起戏曲图片(如京剧脸谱、黄梅戏手绢),幼儿快速模仿对应动作。
    • 邀请2-3名“小演员”上前展示,教师用铃鼓伴奏,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2. “小小乐队敲起来”

    • 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发放小堂鼓、小钹、铃鼓,教师示范不同戏曲的节奏(如京剧“咚锵咚锵”、豫剧“咚咚锵”)。
    • 幼儿跟随戏曲音乐用打击乐器打拍子,感受戏曲与音乐的结合。

(四)游戏巩固:戏曲猜猜乐(5分钟)

  1. 教师模仿一种戏曲的经典动作(如京剧的“亮相”、黄梅戏的“手绢花”),或播放一句唱腔,幼儿猜戏曲名称。
  2. 答对的幼儿可获得“戏曲小达人”贴纸,激发参与兴趣。

(五)结束小结与延伸(5分钟)

  1.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它们都是中国宝贝,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更多戏曲听哦!”
  2. 活动延伸:
    • 美工区:提供空白脸谱面具、水彩笔,幼儿自由涂色。
    • 表演区:投放戏曲道具(团扇、绸带、打击乐器),鼓励幼儿自由模仿表演。
    • 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戏曲动画片(如《大闹天宫》戏曲版),分享感受。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观察—模仿—游戏”的递进式设计,将抽象的戏曲知识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动作、节奏和道具,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活动中注重互动体验,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戏曲魅力,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需注意视频选择应节奏明快、画面鲜艳,道具需安全轻便,确保幼儿参与的安全性和趣味性。

幼儿音乐教案戏曲荟萃

相关问答FAQs

Q1:幼儿对戏曲兴趣不高,如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A:可通过“游戏化导入”和“多感官体验”提升兴趣,用“脸谱猜猜乐”“戏曲动作模仿秀”等游戏将戏曲知识融入游戏;提供可操作的道具(如绸带、团扇),让幼儿通过触摸、模仿直接感受;结合幼儿熟悉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的脸谱),降低认知难度,教师需用夸张的语气、动作示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玩中学”。

Q2: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戏曲内容?
A:应遵循“短、简、趣”原则:

  • 时长短:选择1-2分钟的精彩片段,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 简:优先选节奏明快、情节简单(如《说唱脸谱》《天仙配》选段)、唱词重复的唱段;
  • 元素趣:突出脸谱、服饰、道具等视觉元素,以及“兰花指”“手绢舞”等易模仿的动作,避免生僻的唱腔和复杂的程式化表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