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剧院”作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于2001年创办的品牌栏目,始终以“传承经典、普及京剧”为宗旨,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将全国各大京剧院团的优秀剧目搬上荧屏,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重要桥梁,在众多经典剧目中,《青石山》以其热闹的武戏场面、奇幻的神怪题材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空中剧院”舞台上的常客,也让无数观众领略到京剧“武戏文唱”的独特魅力。
《青石山》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神怪戏”,取材于《聊斋志异·武秋月》及民间传说,讲述了青石山有妖魔作祟,村民不堪其扰,遂请道士周纯阳率弟子降妖除魔的故事,全剧以“斗法”为主线,融合了唱、念、做、打多种表演形式,既有老生的沉稳唱念,又有旦角的灵动身段,更有武生的火爆对打,堪称京剧“文武昆乱不挡”艺术特色的集中体现,剧中核心人物周纯阳(吕洞宾)由老生应工,其唱腔高亢苍劲,念白沉稳有力,手持拂尘、身背宝剑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狐仙一角则由花旦或刀马旦反串,以念白娇媚、身段婀娜展现妖精的狡黠与魅惑,尤其在“变身”“斗法”等桥段中,通过眼神、手势的细微变化,将妖精的“邪”与“媚”刻画得淋漓尽致;丑角扮演的“王半仙”则以插科打诨调剂气氛,其跌扑滚爬的滑稽表演,为紧张激烈的武戏增添了轻松诙谐的色彩。
“空中剧院”自开播以来,曾多次推出不同院团演绎的《青石山》,为观众呈现了多元化的舞台呈现,北京京剧院的版本以“火爆武戏”著称,武生演员在“起霸”“走边”等程式化表演中展现扎实的腰腿功夫,与“妖兵”的对打场面干脆利落,翻扑跌摔惊险刺激,尤其是“耍下场”环节,演员连续多个“旋子”“飞脚”,最后以一个“僵尸倒”稳稳落地,引得观众席阵阵喝彩;上海京剧院的版本则更注重“文戏刻画”,通过细腻的唱腔设计和身段表达,突出周纯阳“慈悲为怀、降妖伏魔”的人物性格,花旦演员在“狐仙幻化”一场中,结合水袖功与眼神交流,将妖精从“迷惑村民”到“与道士周旋”的心理变化展现得层次分明;而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版本则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利用LED背景呈现青石山的幽深夜景,配合灯光音效营造“法术对决”的奇幻氛围,让传统剧目在保留精髓的同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青石山》的艺术特色与“空中剧院”的传播亮点,以下表格梳理了该剧的核心元素及舞台呈现特点:
类别 | 核心元素 | 舞台呈现特点 |
---|---|---|
剧情主线 | 周纯阳率弟子降服青石山妖魔 | 以“斗法”为高潮,节奏紧凑,悬念迭起 |
人物行当 | 周纯阳(老生)、狐仙(花旦/刀马旦)、王半仙(丑角)、妖兵(武净/武丑) | 行当搭配鲜明,老生“唱念做表”、旦角“手眼身法”、丑角“插科打诨”各具特色 |
经典桥段 | “请神”“起霸”“斗法”“收妖” | “起霸”展现武生功架,“斗法”融合武打与魔术,“收妖”以火彩、变脸等手法营造奇幻效果 |
武戏亮点 | 对打、翻扑、兵器技巧(剑、拂尘、妖幡) | 强调“武戏文唱”,动作既火爆又讲究韵味,突出“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 |
“空中剧院”特色 | 多院团版本呈现(北京、上海、天津等),名家主演(张建国、史依弘、黄炳强等) | 保留传统程式的同时,融入现代灯光舞美,通过直播互动增强观众参与感 |
“空中剧院”对《青石山》的传播,不仅让这一传统经典走出剧场、走进千家万户,更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在直播过程中,栏目组常邀请京剧专家进行现场讲解,解析“起霸”“耍下场”等程式动作的内涵,帮助观众理解“唱念做打”的技艺精髓;通过弹幕互动、线上投票等形式,让观众参与到“最佳桥段评选”“演员表现点评”中,拉近了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距离,许多年轻观众通过“空中剧院”第一次接触《青石山》,被其热闹的场面和精湛的表演吸引,进而主动了解京剧知识,甚至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这正是“空中剧院”作为普及平台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关问答FAQs
问:《青石山》作为京剧神怪戏,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青石山》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文武兼备”的表演体系上,既包含老生的唱念做表、旦角的身段技巧,又有武生的翻扑打斗,展现了京剧“武戏文唱”的美学追求——武打场面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服务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如周纯阳的“舞剑”既展现其仙风道骨,又为后续“斗法”铺垫氛围;神怪题材拓展了京剧的表现题材,通过“妖魔”“道士”等奇幻形象,运用“变身”“火彩”等舞台手法,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剧中“正邪相争”的主题传递了“邪不压正”的价值观,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是京剧“寓教于乐”传统的生动体现。
问:“空中剧院”在直播《青石山》时,如何平衡传统程式化表演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答:“空中剧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守正”方面,严格保留《青石山》的核心程式,如老生的“髯口功”、武生的“靠旗翻”、旦角的“跷功”等传统技艺,确保京剧艺术的“原汁原味”;在“创新”方面,则从舞台呈现和传播方式入手优化:一是舞台美术上,在保留“守旧”“一桌二椅”传统布景的基础上,适度融入LED背景、灯光特效等现代技术,增强“青石山”“妖洞”等场景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叙事节奏上,通过剪辑优化直播流程,在保留关键桥段的同时,适当压缩冗长过渡,适应当代观众的观影习惯;三是互动体验上,利用多机位直播展现武打细节,邀请专家实时解读程式动作的内涵,并通过弹幕、社交媒体收集观众反馈,让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从而让传统剧目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同时,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