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其独特魅力与传承挑战何在?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质朴亲切的唱腔、贴近生活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剧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由鲁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小曲子”演变而来,最初是艺人们在农闲时节以扬琴、坠琴等乐器伴奏演唱的“坐唱”形式,后吸收了民间花鼓灯、梆子等表演元素,逐渐发展为化妆扬琴,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吕剧”这一独立剧种,其名称的由来,一说源于创始人时占芬的艺名“斗子”(谐音“吕”),另一说则与鲁西南地区“捶凳击节”的“捶”字演变有关,体现了其民间艺术的草根性。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

吕剧的艺术特色鲜明,集中体现在唱腔、语言和表演三个方面,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四平调”为核心板式,节奏平稳,旋律流畅,如口语般亲切自然;辅以“二板”“慢板”“娃娃调”等板式,既能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也能抒发深沉哀婉的情感,伴奏乐器早期以扬琴为主,后加入坠琴(主弦乐器)、二胡、三弦等,形成独特的“吕剧味”,语言方面,吕剧以鲁中方言为基础,唱词通俗易懂,多用生活化口语,如《小姑贤》中“劝小姑”一段,用“你嫂子性子躁,你别跟她一般高”这样的日常对话,生动展现市井生活,表演风格则追求“贴近生活、自然真实”,没有京剧等剧种严格的程式化动作,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源于生活,如《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的“纺纱”“织布”等动作,几乎是对农村妇女日常劳作的直接再现,让观众倍感亲切。

在剧目创作上,吕剧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传统戏如《借当》《王汉喜借年》《王定宝借当》等,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琐事,反映家庭伦理和社会百态;现代戏则以《李二嫂改嫁》最具代表性,该剧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中一举获奖,讲述了年轻寡妇李二嫂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其唱腔“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成为经典传唱至今。《苦菜花》《沂蒙颂》等红色题材剧目,也以吕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山东人民的革命精神。

传承与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吕剧迎来黄金发展期,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汇聚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一批艺术家,他们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作现代戏,推动吕剧走向全国,山东省内已有十多个专业吕剧团,济南、潍坊、淄博等地还设立了吕剧传习所,通过“进校园”“非遗展演”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但随着娱乐方式多元化,吕剧仍面临观众老龄化、创新不足等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达,成为吕剧传承的重要课题。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

以下是关于吕剧的相关问答:

Q1:吕剧与其他地方戏曲(如豫剧、评剧)在唱腔上有何区别?
A1:吕剧唱腔以“四平调”为主,旋律质朴流畅,节奏自由灵活,如“拉魂腔”般亲切自然,语言以鲁中方言为基础,生活气息浓厚;豫剧唱腔高亢激昂,以“豫东调”“豫西调”为主,多用假声,表演风格粗犷豪放;评剧唱腔则源于民间“对口莲花落”,以“慢板”“垛板”见长,旋律简洁明快,更贴近市井口语,三者虽同属民间小戏发展而来,但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Q2:当前吕剧传承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A2:吕剧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对传统戏曲兴趣不足;二是传承人才断层,青年演员培养周期长,专业院团编制缩减;三是创新力度不够,部分剧目仍停留在传统题材,现代表达不足,对此,可通过数字化传播(如短视频、线上演出)、校园普及(开设吕剧兴趣班)、创排现代戏(如乡村振兴题材)等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推动吕剧活态传承。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