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博导肩负戏曲传承创新的哪些核心使命?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培养高层次戏曲人才的历史使命,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作为戏曲教育领域的学术领军者和实践指导者,既是戏曲艺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推动戏曲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支队伍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戏曲教育“塔尖”人才体系的重要支撑,其选拔机制、职责使命与培养模式,不仅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高等教育的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走向。

中国戏曲学院博导

中国戏曲学院博士生导师的选拔与资质,体现了“德艺双馨、以艺为先”的鲜明特色,根据学院相关规定,博导需满足严格的学术与实践双重要求:在学术层面,一般应具有教授职称,在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史论、戏曲美学等领域具有系统性研究成果,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出版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在实践层面,需具备丰富的戏曲舞台经验或创作经历,尤其在戏曲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实践类专业中,博导通常需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或资深创作者,在行业内具有广泛认可度,京剧表演专业的博导多为“梅派”“程派”“荀派”等流派的代表性传人,或获得过“梅花奖”“文华奖”的知名演员;戏曲理论研究专业的博导则需在戏曲文献整理、剧种研究、跨文化戏曲研究等领域深耕多年,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这种“学术+实践”的双轨制选拔标准,确保了博导既能把握戏曲艺术的理论内核,又能指导学生解决舞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避免了戏曲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失衡。

作为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中国戏曲学院博导的职责涵盖教学、科研、创作与传承四大维度,在教学层面,博导需承担戏曲学、戏剧戏曲学等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工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师徒制”与“学院制”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戏曲的“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在表演专业博士生培养中,博导不仅需指导学生打磨传统剧目的经典唱段、身段技巧,还需引导学生分析角色心理、把握流派特色,甚至参与新编剧目的创作实践,培养其“守正创新”的艺术能力,在科研层面,博导需带领团队聚焦戏曲学科前沿问题,如戏曲数字化保护、传统剧种当代转化、戏曲与跨艺术形式融合等,近年来先后主持了“中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濒危剧种抢救性记录工程”等国家级课题,产出了大量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创作层面,博导积极参与新编剧目、复排传统经典的工作,如京剧《曹操与杨修》、昆曲《1699·桃花扇》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背后都有博导的深度参与,他们以深厚的艺术积淀推动戏曲作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表达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在传承层面,博导肩负着“传帮带”的责任,通过“名家工作室”“流派传承班”等形式,将个人艺术经验与学术心得系统化传授给学生,确保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

中国戏曲学院博导的培养特色,体现在“传统根基与现代视野”的深度融合上,学院注重构建“理论学习—舞台实践—田野调查”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博士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戏曲理论功底,还需深入戏曲院团、民间剧团进行田野调查,了解不同剧种的地域特色与生存现状,研究地方戏的博士生需跟随博导深入河南、山西等地,调研豫剧、蒲剧等剧种的传承生态,收集一手资料;研究戏曲音乐的学生则需参与传统唱腔的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和保存濒危唱腔,学院鼓励博导推动跨学科合作,如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合作开发“VR戏曲体验”项目,与设计学专业合作创新戏曲舞台美术,让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当代审美产生碰撞,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戏曲艺术的传播渠道,也培养了一批既懂传统又善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如近年来活跃在戏曲创作一线的青年导演、编剧,许多都曾师从学院博导,其作品既保留了戏曲的“魂”,又注入了时代的“形”。

中国戏曲学院博导

从学术成果与行业贡献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博导群体始终站在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沿,据统计,近五年来,学院博导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在《文艺研究》《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创作的新编剧目获“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多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博导指导的博士生中,多人成为戏曲院团的业务骨干、高校戏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在国际戏曲交流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参与“中国戏曲海外推广计划”,将京剧、昆曲等剧种带到林肯中心、大剧院等世界舞台,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博导们积极参与戏曲普及工作,通过“戏曲进校园”“大师课”等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戏曲、爱上戏曲,为戏曲艺术培养潜在观众。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曲学院博导也面临着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诸多挑战:如何应对戏曲受众老龄化问题,如何利用新媒体扩大戏曲影响力,如何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保持戏曲的艺术品格等,对此,博导们正在积极探索,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戏曲经典片段,开发戏曲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戏曲与动漫、游戏等跨界融合,让古老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可以说,中国戏曲学院的博导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点灯人”,更是戏曲文化走向未来的“领航者”,他们的坚守与创新,将继续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戏曲学院部分学科博导研究方向及代表性成果
学科方向
京剧表演
戏曲理论
戏曲导演
戏曲音乐
戏曲舞台美术

FAQs
问:中国戏曲学院博导在戏曲传承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答:中国戏曲学院博导在传承中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守正”即坚守戏曲的核心美学特征,如程式化表演、写意化舞台、声腔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口传心授”确保传统技艺的精准传递;“创新”则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与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传统剧目复排中,博导会严格保留经典唱段和身段,同时在舞台呈现上融入灯光、投影等现代技术;在新编剧目创作中,博导会引导学生在遵循戏曲规律的前提下,探索题材、叙事、音乐的创新,如将现代故事融入京剧唱腔,或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舞台,让传统艺术与时代对话。

中国戏曲学院博导

问: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学博士研究生,对博导研究方向的选择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选择博导研究方向需结合个人学术兴趣、职业规划与导师的研究专长,应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如戏曲史论、表演理论、音乐理论等),查阅导师的代表性成果,确保其研究领域与自身兴趣契合;了解导师的培养风格,部分导师注重田野调查与实践,部分导师侧重理论文献研究,需根据自身学习偏好选择;可提前联系导师或其指导的博士生,了解导师的指导频率、学术资源支持等情况,确保能获得良好的学术指导,建议关注导师在研的科研项目,选择参与有实际研究价值的项目,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