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92是指92级还是1992届?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92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生群体,不仅是学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坐标,更在新时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深受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又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带来的挑战,最终以扎实的功底、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探索,成为连接戏曲传统与当代舞台的桥梁。

中国戏曲学院92

时代背景与历史坐标:92级学生的成长底色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文化领域也经历着深刻变革,传统戏曲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一度面临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振兴京剧”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为戏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1992年,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生,92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入校园。

与此前相比,92级学生的构成呈现出新的特点:学院延续了“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如京剧专业的“唱念做打”、戏曲导演的“舞台调度”、戏曲文学的“剧本创作”等核心课程均由业内名家亲自授课;学院开始尝试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增设了艺术管理学、戏曲美学等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培养模式,深刻影响了92级学生的艺术观念——他们既敬畏传统,又勇于突破,成为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培养体系与学习日常:淬炼“戏曲工匠”的熔炉

中国戏曲学院对92级学生的培养,以“德艺双馨、继往开来”为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艺与素养并重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训练上,学院延续了“以戏带功、以功促戏”的传统,学生需通过大量舞台实践打磨技艺,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例,92级学生从入学起便需每天进行“早功”(清晨5点至7点),练习唱腔、身段、把子功,冬季在严寒中坚持,夏季在酷暑中不辍,这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苦训练,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在课程设置上,92级学生既要学习戏曲史、戏曲理论等文化课程,也要接受形体、声乐、台词等专业训练,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等选修课,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戏曲文学专业的学生需研读古典文学名著,戏曲导演专业的学生则需学习戏剧理论和舞台技术,这种“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让92级学生具备了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92级学生成长于学院老校区(北京陶然亭畔),校园虽小,却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名家们不仅传授技艺,更以自身经历教导学生“戏比天大”的职业操守,这种“传帮带”的师徒文化,让92级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艺,更继承了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

中国戏曲学院92

代表人物与艺术成就:从舞台到讲台的传承接力

92级学生毕业后,大多活跃在戏曲舞台、教育领域和文化机构,成为新时期戏曲艺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不同领域深耕细作,既守护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以下为部分92级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概览:

姓名 专业 代表成就 现任职务/影响
王璐 京剧表演 工老生,擅演《赵氏孤儿》《四郎探母》等剧目,嗓音醇厚,表演沉稳 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青年老生领军人物
李丽 昆曲表演 工闺门旦,传承《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北方昆曲剧院主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毅 戏曲导演 执导新编京剧《青衣》《骆驼祥子》等,注重传统与现代舞台语汇的结合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授,培养多批戏曲导演人才
陈曦 戏曲文学 创作《新龙门客栈》《孔子》等戏曲剧本,作品多次获国家级戏剧奖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理论专家

这些代表人物中,有的成为舞台上的“中流砥柱”,通过精湛的演技延续经典;有的转向教育领域,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有的则致力于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推动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张毅导演在《青衣》中融入现代舞美技术,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美,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陈曦编剧则从历史题材中挖掘当代价值,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

对当代戏曲教育的启示:92级精神的时代意义

92级学生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戏曲教育在转型期的探索与成就,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守传统、拥抱创新、扎根人民”的精神,对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传统戏曲的传承不能脱离“基本功”这一根基,92级学生之所以能在舞台上立足,得益于学院对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这提醒我们,在戏曲教育中,必须坚守“以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掌握戏曲艺术的精髓,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92级学生的成功实践表明,戏曲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将现代题材融入戏曲形式,或用现代技术辅助传统表达,戏曲艺术必须扎根人民、服务观众,92级学生毕业后深入基层演出,参与“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戏曲艺术走出剧场,走近更多观众,这正是戏曲艺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中国戏曲学院92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92级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A1:92级学生成长于90年代戏曲市场萎缩的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的冲突,以及就业压力,对此,他们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技艺,打磨经典剧目,以过硬的艺术质量吸引观众;主动探索戏曲的现代表达,如参与新编戏创作、跨界融合(戏曲与影视、数字媒体结合)等,拓宽戏曲的传播渠道,他们还积极投身戏曲教育,培养新一代戏曲人才,从根源上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Q2:92级学生在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A2:92级学生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正”方面,他们严格遵循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程式美学”,确保艺术本体的纯正性;在“创新”方面,则从内容、形式、传播三个维度突破:内容上,挖掘历史题材的当代价值,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形式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灯光),优化观演体验;传播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观众,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理念,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