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花木兰常香玉

在中国戏曲的长河中,经典剧目的生命力往往与艺术家的创造紧密相连,豫剧《花木兰》便是这样一部凝结了常香玉心血与智慧的里程碑式作品,花木兰的故事源自北朝民歌《木兰辞》,千百年来以替父从军的忠孝事迹传颂不衰,而常香玉通过豫剧这一地方戏曲形式,让这个古老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塑造了自己艺术生涯中最为鲜活的形象之一。

戏曲花木兰常香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文艺界亟需反映人民精神面貌、弘扬民族气节的作品,常香玉作为豫剧领域的领军人物,始终关注时代脉搏,她敏锐地意识到花木兰身上“忠孝两全”“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与当时的社会需求高度契合,1951年,她带领“香玉剧社”的全体成员,历时半年对传统花木兰题材进行深度改编,从剧本唱腔到表演身段进行全面创新,在剧本上,她摒弃了旧式戏曲中才子佳人的套路,强化了花木兰从普通女子到巾帼英雄的成长弧光,增加了“巡营”“杀敌”等展现英勇气概的场次;在唱腔上,她大胆融合豫剧豫东调的高亢明快与豫西调的深沉委婉,创造出刚柔并济、富有张力的“常派”唱腔,尤其是那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以朴实有力的语言和流畅的旋律,道出“谁说女子享清闲”的平等意识,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花木兰》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常香玉将其作为传递爱国情怀的载体,1952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常香玉决定通过义演为志愿军捐赠一架飞机,她带领剧社辗转南北,在半年内演出170余场,收入全部用于购买“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这一壮举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而《花木兰》作为义演的核心剧目,每到一地都引发观众共鸣,人们不仅被花木兰的故事打动,更被常香玉“戏比天大、艺比山高”的艺术追求和家国情怀所感染,正如她所说:“演员演戏,演的是人物,更是人心;唱的是戏词,更是精神。”在“思老堂”一场中,她以细腻的眼神和颤抖的身段,展现花木兰对父母的牵挂,让观众感受到英雄背后的柔情;在“凯旋”一场中,她用明亮的唱腔和舒展的动作,传递出胜利的喜悦和对和平的珍视,这种“情”与“理”的交融,让花木兰的形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人情味。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看,《花木兰》是常香玉“守正创新”理念的集中体现,她没有简单照搬传统戏曲的程式,而是根据人物性格对表演技巧进行创造性转化,花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设定,要求她在表演中兼具男性的刚毅和女性的温婉,常香玉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时而英气逼人,时而羞涩含蓄,以及身段的刚柔并济——如“趟马”动作中既有武生的矫健,又不失闺门旦的轻盈,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艺术形象,这种对传统的突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她对豫剧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既保留豫剧高亢激越、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又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元素,丰富豫剧的表现力,正因如此,《花木兰》不仅成为豫剧的代表作,更推动了地方戏曲的现代化转型,让更多人看到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戏曲花木兰常香玉

时至今日,常香玉与《花木兰》的故事依然闪耀着光芒,2023年,为纪念常香玉诞辰100周年,全国多地复排上演《花木兰》,年轻演员通过学习常派唱腔和表演,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匠心;在短视频平台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被 millions 次播放,网友自发创作二创内容,让经典唱段融入现代生活,这印证了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在代代相传中不断激发新的生命力,常香玉曾说:“一个演员的生命,在于她塑造的角色能否活在观众心里。”花木兰这个角色,不仅活在戏曲舞台上,更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成为女性自强、爱国奉献的精神象征。

经典场次 剧情简介 经典唱段 艺术特色
巡营 花木兰率军巡查,发现敌军踪迹,部署防御 “将军们在沙场……” 融入武生身段,唱腔铿锵有力,展现指挥若定的统帅风范
思老堂 花木兰深夜思念父母,内心矛盾 “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唱腔细腻婉转,眼神戏丰富,凸显英雄柔情
凯旋 花木兰功成身退,拒绝封赏,还乡与家人团聚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唱腔明快喜悦,身段轻盈,体现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FAQs
Q1:常香玉为什么选择改编《花木兰》这部戏?
A1:新中国成立初期,常香玉希望用戏曲传递正能量,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忠孝精神与时代需求契合,且她希望通过创新改编让豫剧艺术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Q2:《花木兰》对豫剧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A2:该剧融合了豫剧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丰富了豫剧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文武兼备的戏曲形象,推动了豫剧的现代化转型,成为豫剧走向全国的经典剧目,常派艺术也因此广为传播。

戏曲花木兰常香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