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学院舞蹈附中作为国内培养舞蹈与戏曲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始终以“传承经典、创新融合”为办学理念,依托上海戏曲学院深厚的艺术教育资源,为国内外专业艺术团体、院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学校前身为上海市舞蹈学校,创建于1960年,2002年并入上海戏曲学院后,正式更名为上海戏曲学院舞蹈附中,开启了“戏曲+舞蹈”双轨并行的特色办学模式。
在历史沿革中,学校始终与新中国舞蹈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建校初期以中国舞教育为核心,培养了《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主演;改革开放后引入芭蕾舞教学体系,形成“中国舞为根、芭蕾舞为基、现代舞为拓展”的多元课程结构;并入上海戏曲学院后,深度融合戏曲身段、毯技、唱念等传统艺术元素,独创“戏曲舞蹈”人才培养范式,使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舞台表现力。
办学特色上,学校坚持“专业立校、文化育人”的方针,注重学生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际芭蕾舞比赛评委等组成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前沿性与权威性,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青少年舞蹈节”“戏曲舞蹈展演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国际顶尖艺术院校交流的平台,拓宽国际视野。
课程设置体系科学完善,兼顾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中国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戏曲身段、毯技、剧目排练等,其中戏曲课程占比达30%,涵盖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种的基础训练;文化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教学与普通中学同步,确保学生升学与发展的双重竞争力,学校还开设艺术欣赏、舞蹈史论、舞台化妆等特色选修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撑,现有专职教师5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多人荣获“文华奖”“桃李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并担任全国舞蹈比赛评委,学校聘请上海京剧院、上海歌舞团等院团的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大师课,将舞台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演”一体化,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曲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教授亲自指导剧目创作,带领学生参与《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国家级舞台剧目的演出实践。
学生培养成果丰硕,升学与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毕业生中,有的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有的被中央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等专业院团录用,还有的赴美国茱莉亚学院、英国伦敦当代舞蹈学校等海外名校深造,近年来,学生在“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等国内外赛事中斩获金奖50余项,学校创作的舞蹈作品《佤山魂》《醉鼓》等已成为中国舞蹈经典剧目。
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拥有标准化舞蹈教室、黑匣子剧场、戏曲排练厅等专业设施,每年举办“毕业汇演”“新年舞蹈专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参与“非遗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悟文化自信。
相关问答FAQs
Q1:上海戏曲学院舞蹈附中招生有哪些基本要求?
A:招生对象主要为小学应届毕业生,年龄不超过12周岁,基本要求包括:①身体条件:五官端正、四肢比例协调,无脊柱侧弯、关节损伤等先天性疾病;②专业能力:具备中国舞或芭蕾舞基础,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测试(包括软开度、技术技巧、模仿与即兴表演等);③文化成绩:小学阶段各科成绩良好,通过文化课笔试(语文、数学),部分戏曲方向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戏曲或传统文化兴趣,面试环节会考察艺术感知力与表现力。
Q2:附中如何平衡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学习?
A:学校采用“上午文化课、下午专业课、晚上晚自习”的作息模式,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约为4:6,确保专业训练时间的同时保障文化课教学质量,文化课使用上海市统一教材,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授课,针对艺术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校实行“导师制”学业辅导,为专业训练密集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补课支持,定期组织文化课模拟考试,确保学生达到普通中学同等学业水平,为升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