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朴实生动的表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戏曲唱段作为豫剧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自信与艺术素养,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豫剧少儿唱段逐渐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与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豫剧少儿戏曲唱段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保留了豫剧的艺术精髓,又充分考虑了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在唱腔设计上,它继承了豫剧“常派”“陈派”“崔派”等流派的特色,如常派唱腔的刚健明亮、陈派唱腔的深沉委婉,但通过降低音域、简化板式、调整节奏,使唱段更适合儿童嗓音条件,例如经典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保留原作豪迈气概的基础上,将原本较宽的音域压缩,节奏放缓,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气息与发声的配合,在内容选择上,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积极向上的片段,如《花木兰》的家国情怀、《穆桂英挂帅》的英勇无畏、《朝阳沟》的劳动喜悦,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鲜明,既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又能传递正能量,表演形式上,则将程式化的身段动作简化为趣味性强的肢体语言,如“兰花手”变成“小花朵”手势,“台步”配合儿歌节奏,让孩子们在边唱边演中感受戏曲的韵律美。
经典豫剧少儿唱段经过多年积累,已成为教学与演出的核心内容,以下为部分常用选段及教学重点:
选段名称 | 出处 | 适合年龄 | 教学重点 |
---|---|---|---|
《谁说女子不如男》 | 《花木兰》 | 6-10岁 | 掌握豫剧“二八板”的节奏特点,练习“喷口”咬字,表现花木兰的豪迈与自信 |
《咱们说说心里话》 | 《朝阳沟》 | 7-12岁 | 学习豫剧“慢板”的婉转抒情,用生活化语言展现银环下乡的喜悦与期待 |
《穆桂英挂帅·捧印》 | 《穆桂英挂帅》 | 9-14岁 | 模仿“帅旦”的身段,练习“垛板”的力度,表现穆桂英临危受命的使命感 |
《小仓娃告状》 | 《卷席筒》(改编) | 6-9岁 | 运用“丑角”的诙谐唱腔,练习方言吐字(如“中”“恁”),增强表演的趣味性 |
这些选段在教学中注重“寓教于乐”,通过故事导入、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例如教《花木兰》时,会先讲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孩子理解人物动机;练习身段时,用“骑马趟马”的游戏代替传统程式,让孩子在模仿中掌握动作要领。
教学方法上,专业教师通常采用“唱、念、做、打”分步训练法,首先是“唱”,从呼吸练习开始,如“闻花香”“吹纸条”等游戏帮助孩子掌握腹式呼吸,再结合练声曲(如“咪咪咪”“嘛嘛嘛”)打开共鸣;其次是“念”,通过绕口令、方言儿歌练习豫剧的“韵白”与“散白”,如“河南梆子嘹亮又好听”既练了咬字,又熟悉了方言特色;再次是“做”,将水袖、扇子等道具简化为“小水袖”“塑料扇”,让孩子学习基本的“推、拉、扬、按”动作;最后是“打”,以“虚拟武打”为主,如“翻跟头”改为“原地小跳”,“开打”简化为对掌游戏,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感受戏曲的动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让教学更生动,通过动画演示唱腔旋律、视频播放名家片段,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艺术细节。
传承现状方面,豫剧少儿戏曲的推广已形成“学校+剧团+社会”的合力,河南省内多所中小学将豫剧纳入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一节戏曲课;河南豫剧院、郑州市豫剧院等专业院团定期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员们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学;各类少儿戏曲赛事如“小梅花奖”选拔、“豫剧娃娃”电视大赛,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平台,社交媒体上,#豫剧少儿挑战#等话题引发热议,孩子们穿着戏服演唱的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传承过程中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戏曲教师;教材体系不完善,系统性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家长认为戏曲“过时”,对孩子学习支持度有限,对此,业界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如开发线上戏曲课程、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举办亲子戏曲体验活动等,让更多家庭感受到豫剧的魅力。
豫剧少儿戏曲唱段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是文化的播种,当孩子们用清脆的嗓音唱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当他们模仿着穆桂英的英姿挥动令旗,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在新时代的传承之路上,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这朵中原戏曲之花在孩子们手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FAQs
Q1:少儿学习豫剧唱段有哪些益处?
A1:学习豫剧唱段对少儿的多方面发展均有益处,艺术层面,能提升乐感、节奏感和嗓音控制能力,培养舞台表现力;文化层面,通过唱段了解历史故事、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认同感;身心层面,戏曲训练中的身段练习可增强肢体协调性,而背诵唱词、反复练习能培养专注力与毅力;社交层面,集体排演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让孩子在表演中建立自信。
Q2:如何引导孩子对豫剧产生兴趣?
A2:引导孩子对豫剧产生兴趣,可从“贴近生活”和“互动体验”入手,选择趣味性强、情节生动的少儿版唱段,如《小仓娃告状》《朝阳沟》选段,用故事化的内容吸引孩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梨园春》少儿版节目、豫剧动画短片,让孩子直观感受戏曲的趣味;组织亲子互动,如一起制作简易戏服、模仿戏曲动作,或带孩子观看专业剧团的儿童专场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鼓励孩子参与表演,在学校或社区活动中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后会更主动地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