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王海西街戏曲年藏着怎样的戏曲年俗记忆?

在华北平原的腹地,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名叫王海西街,街不长,不过三百来米,却像一本被岁月摩挲得卷了边的线装书,每一道砖缝里都嵌着旧时光的印记,而这条街最鲜活的注脚,莫过于每年岁末年初的“戏曲年”——从腊月祭灶到正月十六“收戏”,二十多天里,锣鼓弦管声几乎要把老街的青石板震得颤起来,成了几代人记忆里最热闹的“年味儿”。

戏曲王海西街年

王海西街的“戏曲年”,不是一场孤立的演出,而是一场贯穿整个年俗的“仪式链”,要理解它的热闹,得先从街里的“戏根”说起,明清时期,王海西街是方圆百里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商客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戏曲:河北梆子的高亢、评剧的婉转、京剧的端庄,甚至还有河南梆子的粗犷,都在这里扎了根,老辈人说,清末民初时,街里有三个“戏窝子”:东头的“三庆班”、西头的“同乐社”,还有中间“老茶馆”里的“票友会”,班子里的角儿不少是科班出身,连京城的名角路过都得来王海西街“会个场子”,久而久之,唱戏成了王海西街的“街技”——谁家办红白喜事要请戏班子,谁家孩子想学戏,街坊邻里都跟着凑热闹,戏曲就像青石板路上的苔藓,慢慢长进了街坊的骨血里。

到了腊月,王海西街的“戏曲年”就算正式“开锣”了,这时候,街上的老茶馆、祠堂堂屋甚至空置的磨坊,都会临时改成“排练场”,孩子们放了寒假,跟着老艺人吊嗓子,咿咿呀呀地学“苏三起解”;家庭主妇们择菜时,嘴里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手里的菜刀都跟着板眼动;就连卖糖葫芦的老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调子都带着《穆桂英挂帅》的腔儿,最热闹的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天,街里会请来专业的戏班子,在街心广场演一场“灶王戏”,戏台子是用杉木和红布临时搭的,台口挂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台下的板凳上铺着厚厚的棉垫,老人们早早占好位,孩子们挤在戏台两侧的柱子后面,扒着红布帘子往里瞧,演的是《打金枝》,皇帝和金枝公主拌嘴的桥段,逗得台下前仰后合,连灶王爷画像上的都似乎被逗笑了。

正月初一,王海西街的“戏曲年”进入高潮,这天讲究“早戏”,天刚蒙蒙亮,戏班子就敲锣打鼓地开始在街里“游走”,他们不进戏园子,而是挨家挨户地“送戏”——从街东头开始,商户们放一挂鞭炮,戏班子就在门口唱一段《龙凤呈祥》;走到谁家门口,若是家里有老人过寿、孩子考上大学,主家会提前准备好热茶和糖糕,戏班子就多唱一段“彩头戏”,状元媒》里的“巧遇”桥段,图个“吉利”,孩子们最盼的是“踩戏台”,戏班子在每家每户门口演完,街中心的大戏台就算“开张”了,台上的演员画着浓墨重彩的脸谱,红忠绿孝、黑刚白奸,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鲜亮;台下的观众里,有抱着孙子的老人,有牵着手的小情侣,还有举着糖葫芦的孩子,人挤人,却都伸着脖子看,生怕漏了台上的一个眼神、一句唱腔,到了晚上,戏台挂上大红灯笼,演起《白蛇传》——“断桥”那场,白素贞和小青哭得梨花带雨,台下不少老太太跟着抹眼泪,连卖炒货的王婶都忘了吆喝,手里的铁锅铲子停在半空。

元宵节前后,王海西街的“戏曲年”又添一重热闹:“对台戏”,街东头和街西头的戏班子较着劲儿,你唱《花为媒》,我就演《杨门女将》;你请来坤角唱评剧,我就请老生唱京剧,戏台搭在街心广场,中间只隔一条三尺宽的巷子,两边观众都为自己的班子呐喊助威,有时演到精彩处,两边观众还会“对彩”——东边喊“好!”西边就接“妙!”,把锣鼓声、喝彩声搅成一片,孩子们则在两台戏之间钻来钻去,捡地上没踩碎的炮仗皮,或是跟着台上的动作比划,学武生耍大刀,结果把自己绊个跟头,逗得哈哈大笑,最绝的是“皮影戏夜”,老艺人把皮影班子的幕布支在河畔的柳树下,灯光透过幕布,映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影子,孩子们趴在幕布后看艺人操作,手指跟着皮影人的动作动,仿佛自己也成了“齐天大圣”。

戏曲王海西街年

正月十六,“收戏”的日子到了,这天晚上,戏班子要演最后一场“谢戏”,演的是《大登科》——状元游街、洞房花烛,图个“圆满”,演完戏,老艺人会把戏服、道具仔细收起来,用樟脑丸防虫;街坊们则聚在老茶馆里,给戏班子送热腾腾的饺子,老茶馆的掌柜会泡上最好的茉莉花茶,说:“唱了一年了,润润嗓子。”孩子们舍不得戏班子走,偷偷往艺人怀里塞糖,说:“明年还来唱呀!”老人们站在青石板路上,看着戏班子的灯笼远去,嘴里念叨着:“这年,才算过圆满了。”

王海西街的青石板换成了柏油路,老茶馆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但“戏曲年”的传统却一直没断,街里的年轻人成立了“戏曲兴趣小组”,跟着老艺人学唱腔;社区每年冬天办“戏曲冬令营”,教孩子们画脸谱、走台步;就连外地的游客,听说王海西街的“戏曲年”,也特意赶来看一场“社戏”,老艺人们常说:“戏是活的,年是活的,只要街坊还爱听,这锣鼓弦管声,就能一直响下去。”

王海西街的“戏曲年”,哪里只是一场场演出?它是老街的“年味儿”,是街坊的“人情味儿”,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就像戏里唱的:“一桌二椅三五人,六七八九十万人心”——简单的一台戏,唱的是岁月,暖的是人心,让这条老街的年,永远热热闹闹,永远有滋有味。

相关问答FAQs

Q1:王海西街的戏曲年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王海西街戏曲年俗的独特性在于其“全民参与”和“仪式感贯穿”,它不是固定场地的演出,而是从腊月排练到正月“收戏”,融入祭灶、拜年、元宵等年节节点,形成完整的“年俗链”;演出形式多样,既有专业戏班子的“社戏”“对台戏”,也有街坊自发的“票友会”“游走戏”,甚至有孩子们参与的“皮影戏夜”;强调“互动性”,如“送戏”到户、“对彩”助威、观众参与“谢戏”,让戏曲成为连接街坊情感的纽带,而非单纯的观赏活动。

戏曲王海西街年

Q2:为什么戏曲能在王海西街的年节中一直传承下来?
A2:戏曲能在王海西街的年节中持续传承,主要得益于“社区认同”与“代际接力”,王海西街历史上就是商埠码头,戏曲文化早已融入街坊的日常生活,成为“街技”和集体记忆,社区每年主动组织“戏曲冬令营”“谢戏宴”等活动,为传承提供土壤;老艺人坚守“传帮带”,不仅教年轻人唱腔、身段,还教戏曲背后的礼俗和文化,而年轻一代通过兴趣小组、短视频等方式创新传播形式(如用流行音乐改编戏曲唱段),让传统年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形成“老树开新花”的传承格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