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柏青在穆桂英挂帅戏曲中如何塑造穆桂英的元帅风采?

柏青戏曲《穆桂英挂帅》是中国评剧艺术中的经典剧目,由评剧表演艺术家柏青倾情演绎,将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该剧以北宋时期杨家将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穆桂英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怀揣家国情怀,在朝廷危难之际毅然挂帅出征,最终保家卫国的传奇经历,柏青通过其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让穆桂英这一角色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女性的精神力量,成为评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柏青戏曲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的剧情跌宕起伏,情感张力十足,故事开始时,北宋边境战事吃紧,辽国大举入侵,朝中无将可用,寇准奉旨到天波府搬兵,此时的穆桂英已卸甲归田多年,与丈夫杨宗保在穆柯寨过着平淡的生活,且对朝廷的冷漠心有芥蒂,当国家面临危难,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她心中重新燃起,尤其是听闻杨家第三代杨文广、杨金花也已请命出征,更激发了她内心的责任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穆桂英最终克服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家庭的不舍,毅然接过帅印,挂帅出征,剧中,“捧印”一折尤为经典,柏青通过穆桂英捧印时的一系列动作和唱腔,将人物从犹豫到坚定、从个人情感到家国大义的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全剧的高潮。

柏青在塑造穆桂英这一角色时,充分展现了评剧艺术的魅力,她的唱腔刚柔并济,既有评剧“大口落子”的豪放,又不失女性角色的细腻,在“挂帅”唱段中,她运用高亢激越的“越调”板式,将穆桂英的英勇气概和报国决心表达得铿锵有力;而在“思夫”或“教子”等场景中,她又转而运用委婉缠绵的“慢板”,通过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情感处理,展现出穆桂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柔情,这种唱腔上的张弛有度,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柏青的念白极具感染力,她将穆桂英的台词处理得既有戏曲的韵律感,又贴近生活,尤其是面对朝廷使臣时的不卑不亢,面对子女时的殷切期望,都通过念白的语气、节奏和停顿,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精准地传递给观众。

在表演上,柏青注重身段与情感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穆桂英这一角色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武,又有传统女性的温婉,柏青通过精准的身段设计,将这两种特质完美结合,在“点将”一折中,她身着铠甲,手持令旗,动作干净利落,眼神坚定有力,展现出统帅的威严;而在“与夫对饮”的场景中,她又通过柔和的身段和含蓄的表情,流露出对丈夫的深情,这种“武戏文唱”的处理方式,避免了武戏常见的套路化表演,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柏青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穆桂英捧印时的颤抖,挂帅时对铠甲的重新整理,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

《穆桂英挂帅》的主题思想深刻,不仅展现了穆桂英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弘扬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在柏青的演绎下,穆桂英不再是一个传统戏曲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她对朝廷的不满、对家庭的不舍、对儿子的牵挂,都让这个角色更加贴近观众,引发共鸣,在国家大义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放下个人恩怨,挺身而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该剧能够跨越时代、感动观众的重要原因,柏青通过穆桂英这一角色,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柏青戏曲穆桂英挂帅

该剧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柏青的个人表演,还在于其整体舞台呈现的精良,从剧本改编、音乐设计到舞台美术、服装道具,都体现了主创团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尊重与创新,音乐在保留评剧传统板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交响乐的元素,增强了音乐的气势和感染力;舞台设计则虚实结合,通过灯光和布景营造出战场的天波府、穆柯寨等不同场景,为剧情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支持;服装道具更是考究,穆桂英的铠甲既符合历史背景,又突出了人物的美感,为表演增色不少。

柏青版《穆桂英挂帅》的成功,不仅使其成为评剧的经典剧目,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柏青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现代审美,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的表演不仅吸引了中老年观众,也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了评剧的魅力,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新的受众,该剧所弘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柏青在《穆桂英挂帅》中的艺术特色,以下通过表格对其经典唱段的艺术处理进行梳理:

唱段名称 唱腔特点 情感表达 舞台表现
《捧印》 越调高亢,节奏由缓到急 从犹豫到坚定,责任感凸显 双手捧印时微微颤抖,眼神逐渐坚定
《点将》 快板激越,字字铿锵 统帅威严,出征豪情 身披铠甲,手势利落,步伐稳健
《思夫》 慢板婉转,音色细腻 对丈夫的思念与不舍 抚摸铠甲,望向远方,表情温柔
《出征》 流水板流畅,气势磅礴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必胜信念 挥舞令旗,眼神坚毅,动作大开大合

柏青戏曲《穆桂英挂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演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担责任、报效国家,在当今时代,重温这部经典,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穆桂英的巾帼豪情和柏青的艺术魅力,体会到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柏青戏曲穆桂英挂帅

FAQs

问:柏青饰演的穆桂英与其他流派的穆桂英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柏青饰演的穆桂英独特之处在于她将评剧“白派”的唱腔特点与人物性格深度结合,形成了“刚柔并济、情韵兼备”的表演风格,与京剧等其他流派的穆桂英相比,柏青的版本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挖掘,如通过“捧印”时颤抖的双手和婉转中带着坚定的唱腔,展现穆桂英从普通女性到巾帼英雄的转变过程,避免了角色脸谱化,她的念白更贴近生活,既有戏曲的韵律感,又充满生活气息,使人物更加真实可感,增强了与观众的共鸣。

问:《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折为何能成为经典?柏青是如何演绎这一场景的?
答:“捧印”一折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集中展现了穆桂英人物性格的核心转变——从对朝廷的不满到毅然担当家国重任,是全剧的情感高潮和思想升华,柏青在演绎这一场景时,通过层次分明的表演技巧:先是面对帅印时的犹豫和回忆(眼神飘忽,动作迟缓),继而想到杨家将的荣耀和国家的危难(眼神逐渐坚定,深吸一口气),最后双手捧印(微微颤抖中带着决绝,唱腔从低回转向高亢),这种从“情”到“志”的细腻过渡,通过唱腔、身段、眼神的协同配合,将穆桂英的内心挣扎与坚定信念完美呈现,使这一场景既有戏曲的程美美,又充满人性的真实张力,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片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