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新疆京剧团鼓师许是何方鼓师?鼓艺有何独特之处与传承?

新疆京剧团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京剧艺术团体,始终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而在这支队伍中,鼓师许师傅(许鸿宾或相关代表性人物,此处以“许师傅”统称)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京剧鼓师又称“鼓佬”,是乐队的指挥与核心,其技艺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成败,许师傅在新疆京剧团深耕数十载,不仅以精湛的鼓艺支撑起一台台经典剧目,更在京剧与新疆民族文化的融合中探索出独特路径,成为连接传统与地域的纽带。

新疆京剧团鼓师许

鼓师在京剧表演中的职责远不止“打鼓”那么简单,许师傅常说:“鼓是戏的骨头,鼓点活了,戏才能立起来。”他手中的板鼓由檀木制成,鼓面蒙以蟒皮,辅以板、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共同构成京剧乐队的“节奏中枢”,在传统戏《四郎探母》中,他通过“导板”的舒缓引出杨四郎的悲切,“慢板”的沉稳铺垫思母之情,“快板”的急促表现骑马赶路的紧迫,最终在“散板”中收束余韵,鼓点的轻重缓急与演员的唱念做打丝丝入扣,即便是同一板式,他也会根据人物情感调整节奏——如《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前的鼓点由密集转为空灵,配合剑穗的飘落与项羽的悲吼,营造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苍凉感,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把控,源于他对剧情、人物、唱腔的深刻理解,更依赖数十年如一日的“磨耳朵”——他曾在后台反复聆听不同流派名家的录音,揣摩每位演员的气口与特点,形成“一人一鼓”的定制化伴奏方式。

在新疆京剧团,许师傅的鼓艺不仅服务于传统京剧,更在推动京剧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蒙古族的“长调”等,这些独特的音乐元素如何与京剧的“西皮二黄”和谐共生?许师傅给出了答案,2019年,剧团创排现代京剧《天山红花》,讲述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守护边疆的故事,为表现牧民放牧时的欢快场景,他在传统“快长锤”基础上,融入塔吉克族民间音乐“鹰笛”的跳跃节奏,用小锣模拟驼铃的清脆,大鼓的厚重则象征草原的辽阔,创造出既有京剧韵味又充满西域风情的“边疆节奏”,该剧在乌鲁木齐首演时,当许师傅敲响融合民族元素的鼓点,台下观众既听到熟悉的京剧韵律,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疆气息,掌声经久不息,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他对两种音乐体系的深度解构——他分析木卡姆音乐的节奏型,提取其“增时音值”特点,转化为京剧鼓经中的“切分音”;借鉴哈萨克族冬不拉的快速指弹技法,设计出铙钹“滚奏”与板鼓“顿音”交替的新打法,让京剧打击乐在保留“铿锵有力”的同时,多了几分灵动与鲜活。

作为团队中的“老法师”,许师傅的传承工作同样令人敬佩,新疆京剧团年轻演员多,部分人对京剧打击乐的认知停留在“打鼓就是跟着节奏走”的层面,许师傅便从“开蒙课”抓起,手把手教他们辨识“导板、原板、流水板”的区别,用“数宝”的方式记忆鼓点组合——“一鼓两锣三钹,慢板跟着胡琴走,快板跟着脚步溜”,他整理的《新疆京剧团打击乐常用鼓谱》中,既有传统戏《定军山》的“急急风”,也有融合民族元素的《丝路花雨》改编版鼓点,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此处需模仿手鼓的‘哒哒’音”“钹声要模仿冬不拉的泛音”等提示,青年鼓师王磊曾回忆,自己刚学《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鼓点时,总找不到“俏皮感”,许师傅便带着他去听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弹奏热瓦普,模仿其滑音与装饰音,才让他领悟到“鼓点也要有‘味道’”,王磊已成为剧团鼓师骨干,而像他这样受许师傅影响的年轻演员已有十余位,京剧打击乐的技艺在新疆大地代代相传。

新疆京剧团鼓师许

许师傅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他参与伴奏的《大漠苏武》《草原小姐妹》等剧目多次获得“中国京剧艺术节”奖项,本人也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他最珍视的荣誉,是观众在散场后对他说:“许师傅,今天这鼓打得,就像我们新疆人的性格,既豪迈又细腻!”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让京剧的“京味”与新疆的“疆味”在鼓点中交融,让传统艺术在边疆绽放新的光彩。

新疆京剧团代表性剧目及鼓师许师傅的鼓点设计特点

剧目类型 代表剧目 鼓点设计特点 融合元素
传统京剧 《四郎探母》 导板舒缓、慢板沉稳、快板急促 严格遵循“西皮二黄”板式规范
现代京剧 《天山红花》 快长锤中融入塔吉克“鹰笛”节奏 模拟驼铃的小锣、象征草原的大鼓
改编民族题材剧 《丝路花雨》 鼓点模仿热瓦普滑音,钹声带泛音 敦煌壁画舞蹈节奏与京剧快板结合
儿童京剧 《小兔乖乖》 鼓点轻快跳跃,加入铃铛音效 儿童歌谣节奏与京剧“娃娃调”融合

相关问答FAQs

问:京剧鼓师为什么被称为“乐队指挥”?除了打鼓,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京剧鼓师被称为“乐队指挥”,因其通过鼓板、锣、钹等打击乐的节奏、力度、速度变化,引导整个乐队的演奏节奏,同时与演员的唱念做打紧密配合,起到“掌控全局”的作用,具体而言,鼓师需要:①“起头”:通过鼓点提示乐队和演员开始表演;②“托腔”:为演员的唱腔伴奏,根据唱腔情绪调整鼓点;③“烘托”:用打击乐表现人物动作(如武打时的“急急风”)或环境氛围(如风雨声);④“收束”:在唱段或表演结束时给出明确的“收点”,确保节奏统一,鼓师还需熟悉剧目内容、演员风格,甚至参与乐队排练时的调度,是京剧舞台上的“隐形导演”。

问:新疆京剧团的鼓师如何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京剧打击乐?这种融合是否会影响京剧的“原味”?
答:新疆京剧团鼓师在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时,遵循“守正创新”原则:一方面保留京剧打击乐的核心技法(如“撕边”、“抽头”等传统鼓经),另一方面从新疆民族音乐中提取节奏型、音色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表现草原场景时,借鉴蒙古族“长调”的自由节拍,在慢板中加入“散板”过渡;在表现维吾尔族舞蹈时,模仿手鼓的“哒哒”节奏,用小锣的轻击实现类似效果,这种融合不会影响京剧的“原味”,因为京剧艺术本身就是在吸收各地戏曲、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其包容性正是生命力所在,正如许师傅所说:“新疆的京剧,既要让老观众听出‘京味’,也要让本地观众感受到‘乡情’,鼓点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新疆京剧团鼓师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