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十八兰演员介绍,她们都是哪些名家代表?

豫剧作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在豫剧发展史上,“十八兰”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们是20世纪40至50年代活跃在豫剧舞台上的十八位优秀女演员,以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共同铸就了豫剧艺术的辉煌篇章。“十八兰”并非官方评选,而是民间对当时豫剧界坤角演员的集体尊称,她们多在旦角、生行等领域各有所长,为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下将对“十八兰”中的代表性演员及其艺术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豫剧十八兰演员介绍

“十八兰”演员概览

姓名 行当 代表剧目 艺术特色
常香玉 旦角(闺门旦、花旦) 《花木兰》《拷红》《断桥》 唱腔刚柔并济,创立“常派”,融合豫东、豫西调,表演大气磅礴,被誉为“豫剧皇后”。
陈素真 旦角(青衣、闺门旦) 《宇宙锋》《三上轿》《春秋配》 表演细腻入微,唱腔婉转哀怨,创立“陈派”,被誉为“豫剧第一坤旦”。
崔兰田 旦角(青衣) 《秦香莲》《卖苗郎》《三上轿》 唱腔悲凉深沉,以“哭腔”著称,创立“崔派”,塑造的秦香莲深入人心。
马金凤 旦角(帅旦、闺门旦)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 嗓音高亢洪亮,表演英姿飒爽,创立“马派”,被誉为“洛阳牡丹”。
阎立品 旦角(闺门旦、青衣) 《秦雪梅》《碧玉簪》《蝴蝶杯》 唱腔清雅婉约,表演端庄典雅,创立“阎派”,以“闺门旦”见长。
桑振君 旦角(闺门旦、花旦) 《秦香莲》《对花枪》《打金枝》 唱腔俏丽灵动,念白独具特色,创立“桑派”,擅长塑造机敏聪慧的女性形象。
唐喜成 生角(文生、武生) 《三哭殿》《辕门斩子》《血溅乌纱》 唱腔苍劲有力,创立“唐派”,豫剧“红脸王”,塑造的唐王、包公等角色经典。
牛淑贤 旦角(闺门旦、花旦) 《七品芝麻官》《三打金枝》《南阳关》 表演活泼灵动,嗓音清脆,豫剧“小皇后”,以现代戏和传统戏皆擅著称。
宋桂玲 旦角(花旦、闺门旦) 《秦香莲》《朝阳沟》《花木兰》 唱腔甜美流畅,表演自然质朴,擅长现代戏与传统戏结合。
王秀兰 旦角(闺门旦、花旦) 《花木兰》《穆桂英》《秦香莲》 表演大气明快,唱腔刚健有力,是豫剧“常派”重要传人之一。
李斯忠 生角(黑头) 《下陈州》《包青天》《打銮驾》 嗓音浑厚如钟,表演威猛豪放,豫剧“黑头大王”,创立“李派”。
吴碧波 旦角(青衣、闺门旦) 《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秦雪梅》 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端庄大方,是“崔派”和“阎派”的重要传承者。
张宝英 旦角(青衣) 《秦香莲》《穆桂英》《桃花庵》 唱腔悲凉深沉,表演细腻传神,“崔派”代表性传人,被誉为“豫剧金嗓子”。
虎美玲 旦角(帅旦、闺门旦)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大祭桩》 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英姿飒爽,“常派”重要传人,舞台魅力四射。
谷秀荣 旦角(帅旦、闺门旦)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五女拜寿》 嗓音高亢洪亮,表演泼辣大方,“马派”代表性传人,深受观众喜爱。
孙举 生角(文生、老生) 《三哭殿》《辕门斩子》《卖苗郎》 唱腔苍劲有力,表演沉稳大方,“唐派”重要传人,擅长塑造忠臣义士形象。
魏云 旦角(闺门旦、青衣) 《朝阳沟》《李双双》《秦香莲》 唱腔清新自然,表演朴实无华,现代戏代表人物,塑造的农村妇女形象深入人心。
王清芬 旦角(闺门旦、青衣) 《大祭桩》《穆桂英》《秦雪梅》 唱腔委婉动听,表演细腻传神,“陈派”重要传人,以悲戏见长。

代表性演员艺术成就详述

常香玉是“十八兰”中的旗帜性人物,她不仅技艺精湛,更以“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精神推动豫剧发展,她打破传统豫剧声腔的局限,将豫东调的奔放与豫西调的细腻融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常派”唱腔,代表作《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至今仍广为传唱,1951年,她为支援抗美援朝,带领“香玉剧社”巡回演出半年,收入捐购一架战斗机,成为艺坛佳话。

陈素真被誉为“豫剧第一坤旦”,她一生致力于戏曲改革,将京剧、昆曲的表演元素融入豫剧,使旦角表演更加细腻规范,在《宇宙锋》中,她通过水袖、眼神的微妙变化,刻画赵艳容装疯时的悲愤与机智,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她的“陈派”艺术强调“含蓄中见真情”,对后世豫剧旦角影响深远。

崔兰田的“崔派”以“悲”著称,她的唱腔在豫西调基础上发展,融入哭腔技巧,极具感染力,代表作《秦香莲》中“见皇姑”一段,她通过“慢板”的层层递进,将秦香莲的悲愤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被观众称为“活秦香莲”,她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即使是传统戏也能赋予新的生命力。

豫剧十八兰演员介绍

马金凤是豫剧“帅旦”的杰出代表,她的嗓音如洪钟般嘹亮,表演英姿飒爽。《穆桂英挂帅》中“辕门斩子”的唱段,她以高亢的“豫东调”展现穆桂英的威严与果敢,被誉为“马派”的“看家戏”,她长期扎根基层,将豫剧带向全国,是豫剧走向全国的重要推动者。

唐喜成是豫剧“红脸行”的里程碑人物,他创立的“唐派”唱腔,将生行的“红脸”唱腔推向新高度,他的嗓音高亢而不失苍劲,咬字清晰,行腔流畅,代表作《三哭殿》中“唐王劝驾”的唱段,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父亲的慈爱,成为豫剧生行的经典,他培养了众多弟子,使“唐派”艺术得以传承。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豫剧十八兰”的评选是如何形成的?
解答:“豫剧十八兰”并非官方评选,而是20世纪40至50年代,豫剧界对活跃在舞台上的十八位优秀女演员的民间尊称,当时豫剧坤角演员逐渐崛起,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等人凭借精湛技艺在各地演出,深受观众喜爱,民间为方便记忆和传播,将她们并称为“十八兰”(“兰”取自兰花,象征高洁与美好),这一称呼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十八兰”的具体名单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但核心人物如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等被广泛认可。

豫剧十八兰演员介绍

问题2:“十八兰”的艺术风格对现代豫剧演员有何影响?
解答:“十八兰”创立的常派、陈派、崔派、马派、唐派等流派,为现代豫剧演员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范式,现代演员多通过学习流派经典剧目传承其技艺,如张宝英(崔派)、虎美玲(常派)、谷秀荣(马派)等,都是流派的代表性传人。“十八兰”在表演中注重人物内心刻画、唱腔与情感的融合,这种“以情带戏”的理念至今仍是豫剧表演的核心准则,她们积极推动豫剧创新,常香玉将现代戏元素融入传统戏,陈素真借鉴京剧表演技巧,这些探索为现代豫剧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使豫剧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