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河南戏曲的向往,源于对中原文化厚重底蕴的痴迷,河南,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不仅有着登封观星台的千年仰望、龙门石窟的佛光普照,更有戏曲舞台上流淌的千年回响,想看河南的戏曲,是想听那一声声梆子腔里裹着的黄河浪涛,是想看那一张张油彩脸谱后的忠奸善恶,是想品那一句句方言唱词里的烟火人间。
河南戏曲的百花园里,剧种繁多,各具风情,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豫剧,豫剧,曾名“河南梆子”,是河南戏曲的“大戏”,唱腔高亢激越,如黄河奔腾,又如豫西苍凉,素有“唱腔似黄河,情感接地气”的美誉,它以梆子为板眼,分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流派,豫东调慷慨奔放,豫西调委婉深情,常香玉的“常派”更是将豫剧艺术推向巅峰,一曲《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也唱出了中原儿女的豪迈,除了豫剧,曲剧则是河南戏曲的“小曲雅韵”,它源于民间说唱“高台曲”,唱腔轻柔婉转,如山涧清泉,贴近生活,常演家庭伦理、民间传说,《卷席筒》中仓娃的善良与机智,《陈三两爬堂》中陈三两的刚正不阿,都让人动容,越调,又称“南阳梆子”,唱腔质朴苍劲,以生角见长,申凤梅的“申派”诸葛亮,一曲《收姜维》将诸葛亮的智谋与沧桑演绎得淋漓尽致,被称为“活诸葛”,还有大平调、怀梆、四股弦等剧种,或粗犷豪放,或古朴典雅,共同构成了河南戏曲的“全家福”。
如果想系统地了解这些剧种,不妨先看看这个剧种概览:
剧种名称 | 别称 | 流行地区 | 唱腔特点 | 代表剧目 |
---|---|---|---|---|
豫剧 | 河南梆子 | 河南全省及全国多地 | 高亢激越,板式多变 |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
曲剧 | 高台曲 | 河南中西部及陕西、湖北 | 轻柔婉转,生活气息浓 | 《卷席筒》《陈三两爬堂》《风雪配》 |
越调 | 南阳梆子 | 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 | 质朴苍劲,生角为主 | 《诸葛亮吊孝》《李天宝娶亲》《斩杨波》 |
大平调 | 大梆子 | 河东北、鲁西南 | 粗犷豪放,锣鼓铿锵 | 《包青天》《三上轿》《辕门斩子》 |
怀梆 | 怀庆梆子 | 河南沁阳、温县等地 | 古朴典雅,梆子独特 | 《穆桂英下山》《两狼山》《济公传》 |
想看河南戏曲,途径有很多,若想感受专业院团的精湛演绎,不妨去郑州的“河南豫剧院小剧场”,这里常有豫剧名家的折子戏专场,一板一眼间尽显功力;洛阳的“洛阳戏曲院”则常演曲剧,唱词如诗,身段如画,让人沉醉,若想体验原汁原味的民间烟火,农历三月三的“新密郑公大曲会”、四月八的“登封中岳庙庙会”,是河南戏曲的“民间舞台”,村里的戏台搭起来,十里八乡的戏迷聚过来,老艺人吼着梆子腔,孩童举着糖葫芦,那场景,比任何剧院都更有温度,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虽不是传统戏曲,却将豫剧元素融入其中,夜幕下的《醉东风》《蝶恋花》,让人梦回大宋,感受戏曲与古城的交融。
河南戏曲的魅力,不仅在唱念做打,更在它承载的文化密码,豫剧《朝阳沟》的“银环上山”,唱的是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理想与热情,是时代的缩影;曲剧《卷席筒》的“仓娃告状”,说的是善恶有报的朴素道理,是民间的道德坚守;大平调《包青天》的“铡美案”,唱的是“清正廉洁”的千古绝唱,是中原人的精神图腾,那些方言唱词里,藏着“中”“恁”“得劲”的河南俚语,那些程式化的动作里,藏着“开门”“上马”“趟马”的生活智慧,看河南戏曲,就像读一本活着的《中原文化大典》。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戏曲和京剧在唱腔、表演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A:河南戏曲与京剧虽同属板式变化体戏曲,但差异显著,唱腔上,豫剧以梆子为板眼,音调高亢,多跳进音程,如豫东调的“欢音”明快热烈,而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旋律婉转,多级进音程,如“二黄慢板”沉郁苍凉,表演上,豫剧更贴近生活,身段相对朴实,如《花木兰》中的“趟马”简化为骑马动作;京剧则程式化更强,讲究“手眼身法步”,如“云手”“卧鱼”等身段复杂优美,豫剧用河南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京剧以“湖广音”为基础,更规整。
Q2:作为新手,如果想入门河南戏曲,从哪些剧目或剧种开始看比较好?
A:建议从豫剧的经典剧目入手,因其流传最广、唱腔辨识度高,推荐先看《花木兰》(常香玉版),唱段朗朗上口,故事家喻户晓,易引发共鸣;再看《朝阳沟》,现代戏题材贴近生活,唱词朴实,能感受豫剧的时代魅力,若喜欢婉转唱腔,可选曲剧《卷席筒》,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且时长较短,适合新手,观看时可先关注故事情节,再慢慢品味唱腔和身段,逐步感受河南戏曲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