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杨少彭演绎碰碑如何诠释忠烈悲情?

京剧《碰碑》是传统杨家将戏中的经典悲剧,以北宋名将杨继业被困两狼山、碰碑殉国的故事为核心,展现了忠臣良将的悲壮命运,作为杨派老生的代表剧目,它凭借苍劲的唱腔、深沉的情感和跌宕的情节,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不朽经典,而当代京剧名家杨少彭对这一角色的演绎,更是融入了自身对杨派艺术的深刻理解,为传统剧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京剧杨少彭碰碑

剧目背景与剧情

《碰碑》的故事源于《杨家将演义》,背景设定在宋太宗年间,辽国大举入侵,宋军元帅潘仁美公报私仇,故意将杨家军引至两狼山绝地,致使杨继业被困,杨七郎已因搬兵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杨继业孤立无援,最终在弹尽粮绝、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于两狼山碰碑自尽,以身殉国,全剧以“悲”为基调,通过杨继业的独守、忆子、碰碑等情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他忠君报国的赤诚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剧中,杨继业的形象是典型的“老生应工”,角色年龄约六十余岁,身份是宋军先锋,性格刚毅忠直、老当益壮,却又因奸臣陷害陷入绝境,这种复杂的矛盾冲突,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既要表现武将的豪迈气概,又要刻画老臣的苍凉心境,更要在悲壮中凸显英雄末路的悲怆。

杨少彭的艺术传承与表演特色

杨少彭作为当代杨派老生的领军人物,师承王世续、叶蓬等名家,深得杨宝森派系的精髓,杨派艺术以“唱腔苍劲醇厚、表演质朴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塑造忠臣良将、正直书生等角色,在《碰碑》中,杨少彭不仅继承了杨派“脑后音”“擞音”等标志性唱腔技巧,更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高亮中带着宽厚,沉稳中蕴含张力),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唱腔:以情带声,字正腔圆

杨派唱腔讲究“抑扬顿挫、收放自如”,杨少彭在演绎《碰碑》时,尤其注重通过唱腔传递人物情感,例如开场的【导板】“叹杨家秉忠心大宋保境”,他运用“脑后音”将“叹”字拉长,声音如裂帛般苍凉,瞬间将观众带入杨继业被困两狼山的悲壮情境中;随后的【原板】“金沙滩双龙会一场战斗”,他通过“喷口”技巧突出“战”“亡”等字,既回顾了杨家军的惨烈牺牲,又暗含对奸臣的痛斥;而“碰碑”前的【散板】“老军报道番兵到”,则用气口的顿挫表现人物的力竭与绝望,声音由强转弱,仿佛能看到杨继业拄着银锏、步履蹒跚的身影。

念白:韵白传神,苍劲有力

杨派老生的念白讲究“寸步寸劲”,杨少彭的韵白尤其突出“苍老”与“坚毅”的质感,例如剧中杨继业与老军(配角)的对话,他通过“沙音”和“气口”的变化,将老将的疲惫与对七郎的思念融入其中,当听到七郎被害的消息时,他念出“儿啊——”二字,声音陡然拔高却又带着颤抖,既有父亲的悲怆,又有主帅的克制,层次分明,催人泪下。

京剧杨少彭碰碑

身段与表情:形神兼备,以形写意

尽管《碰碑》以唱功为主,但杨少彭的身段表演同样精准到位,他饰演的杨继业始终“挂髯口、扎靠旗”,手持银锏,每一个动作都符合老将的身份:如“望家乡”时的转身,靠旗轻轻颤动,既表现身体的虚弱,又暗示内心的牵挂;临碰碑前,他单腿跪地,左手拄锏,右手抚胸,眼神从迷茫到决绝,最后望向天空,完成了一个从“人”到“英雄”的升华,这种“以形写意”的表演,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外化动作得以展现,极具感染力。

经典场次解析:以“碰碑”为核心的情感爆发

“碰碑”一幕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杨少彭表演的重中之重,此时的杨继业已身负重伤,面对辽兵围攻和绝境,他选择以死明志,杨少彭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

  1. 犹豫与决绝:在得知援兵无望、粮草断绝后,他先是抚摸碑文(两狼山碑),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忍(毕竟碑下埋着无数将士),随后握紧银锏,眼神变得坚定——这是对“忠”的坚守。
  2. 碰碑前的独白:他唱【快板】“叫小军莫动手听我言讲”,声音由慢转快,既有对老军的嘱托,又有对奸臣的痛斥;最后转为【散板】“我今碰碑死落得个忠良”,声音陡然高亢,仿佛用尽全身力气喊出“忠良”二字,将人物的精神推向顶峰。
  3. 碰碑的动作设计:他没有采用夸张的翻滚,而是以“慢转身、猛前冲”的动作,配合“髯口上甩”的技巧,最后倒地时靠旗平展,象征英雄虽死,气节长存,这种“含蓄而有力”的处理,比单纯的“硬僵尸”更具悲剧美感。

以下是“碰碑”场次关键表演技巧的梳理:

情节节点 表演技巧 情感表达
抚碑忆往事 靠旗微颤,眼神涣散后聚焦 苍凉、追忆
得知七郎死讯 韵白“儿啊——”带气音 悲怆、愤怒
决意碰碑 银锏拄地,抬头望天 坚决、无憾
碰碑瞬间 慢转身前冲,髯口上甩,倒地靠旗展 悲壮、升华

艺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碰碑》作为传统京剧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忠君爱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更通过杨继业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时代忠良的无奈与悲愤,杨少彭的演绎,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他在唱腔中适当融入了“声腔力度”的变化,使悲情中多了几分刚毅;在表演中减少了程式化的夸张,更注重人物内心的真实流露,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让年轻观众更容易理解传统京剧的魅力,也为杨派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少彭的《碰碑》已成为京剧舞台上的“标杆之作”,每一次演出都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既是对杨派艺术的最好传承,也是对“英雄精神”的当代诠释——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无数像杨继业一样的忠臣良将,用生命书写了“忠义”二字,而京剧《碰碑》,则让这份精神跨越时空,永远闪耀。

京剧杨少彭碰碑

相关问答FAQs

Q1:杨少彭的《碰碑》与其他流派(如马派、谭派)演绎的杨继业有何不同?
A1:不同流派演绎杨继业时,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侧重上,马派(马连良)更注重“潇洒灵动”,唱腔中常加入“俏口”和花腔,表演上强调“举重若轻”,即使面对绝境也保留几分儒将风度;谭派(谭富英)则以“刚劲明快”著称,唱腔高亢激越,表演突出“武将的英姿”,更侧重杨继业的勇猛,而杨少彭的杨派演绎则更强调“苍劲深沉”,唱腔以“脑后音”“擞音”营造悲凉感,表演注重“内心戏的挖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身段展现人物的悲怆与坚毅,整体风格更显“厚重内敛”,符合杨派“哀而不伤、悲而不俗”的艺术追求。

Q2:杨派老生在《碰碑》中如何通过“气口”技巧塑造人物情感?
A2:“气口”是京剧唱腔中的呼吸控制技巧,杨派尤其讲究“气口与情感的统一”,在《碰碑》中,杨少彭通过气口的变化精准传递人物情绪:导板】“叹杨家秉忠心大宋保境”的“叹”字,他先深吸一口气,再以“缓气”的方式将声音送出,营造出长叹般的苍凉感;唱到“碰碑死落得个忠良”时,他采用“偷气”技巧,在“忠”字后快速换气,将“良”字以“喷口”送出,既表现了用尽全力的决绝,又凸显了“忠良”二字的分量,在表现杨继业体力不支时,他通过“气口颤抖”和“声音断续”,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的力竭与绝望,这种“以气带情、以情润声”的处理,是杨派唱腔塑造人物的核心技巧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