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

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作为一部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语言深度融合的作品,自上映以来便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鲜活的人物塑造和厚重的时代精神引发广泛关注,影片以河南伏牛山区的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李大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既展现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折射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

剧情梗概:大山深处的奋斗史诗

影片主人公李大山是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年轻时外出打工,凭借一股韧劲在城市站稳脚跟,当家乡因交通闭塞、产业落后而陷入贫困时,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阔别多年的小山村,面对村民的质疑、资金的短缺和观念的冲突,李大山没有退缩,他发现当地盛产野生菌和中药材,却因缺乏销路而“养在深闺无人识”,他带领村民修路架桥,成立合作社,将传统种植与电商平台结合,不仅让山货走出大山,还打造了“生态旅游+非遗文化”的特色产业链,过程中,他与守旧的老支书产生理念碰撞,与返乡青年共同研发文创产品,用真情和智慧化解矛盾,最终带领全村实现脱贫,也让古老的豫剧唱腔在新时代的乡村舞台上焕发新生,影片没有刻意拔高人物,而是通过“修路受阻”“合作社分红争议”“直播带货遇冷”等接地气的情节,展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让“奋斗”与“传承”的主题在烟火气中自然流淌。

艺术特色:豫剧魂与电影情的交响

作为一部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在艺术呈现上实现了“戏曲基因”与“电影质感”的有机统一。

在表演层面,影片特邀豫剧名家贾文龙饰演李大山,他将豫剧“生行”的唱腔、身段与电影表演的细腻度结合,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越的“豫东调”韵味,又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刻画出主人公的坚韧与柔情,在“修路誓师”一场戏中,贾文龙的唱段“大山作证我敢闯,誓把穷根连根拔”,声情并茂,既有戏曲的程式化美感,又传递出人物内心的坚定;而在与母亲“夜话”的情节中,他又以生活化的表演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让戏曲唱腔不再是“表演”,而是人物情感的直接抒发。

音乐设计上,影片以豫剧传统曲牌为基础,融入交响乐、电子音乐等现代元素,比如表现村民集体劳动时,用豫剧的“流水板”节奏配合打击乐,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展现山村静谧夜景时,则以二胡、笛子等民乐为主,勾勒出诗意的乡土画卷,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既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音乐的活力,也保留了老戏迷熟悉的“豫味”。

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

镜头语言方面,导演大胆采用实景拍摄,伏牛山的层峦叠嶂、梯田的四季更迭、古朴的豫西民居,不仅为影片提供了天然的“背景板”,更与人物命运形成呼应——正如大山般沉默的土地,孕育了山里汉子的坚韧;正如山路般蜿蜒的奋斗,终将通向希望的远方,电影中,特写镜头常用于捕捉人物演唱时的细节,如贾文龙演唱时额角的汗珠、手指的颤抖,让观众感受到戏曲表演的张力;而航拍镜头则将山村的“破旧”与“新生”对比呈现,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从低矮土房到整齐新居,视觉化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社会影响:传统艺术的时代回响

《山里的汉子》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电影作品,它既是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也为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影片上映后,不仅收获不俗的票房成绩,更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第18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戏曲片”等奖项,业界评价其“为戏曲电影开辟了现实主义路径”。

对豫剧而言,影片打破了“戏曲电影=舞台记录”的刻板印象,通过电影化的叙事和视听语言,让豫剧从“剧场”走向“银幕”,从“地方”走向“全国”,许多年轻观众通过影片第一次接触豫剧,被其“大腔大调”的豪迈和“接地气”的内容吸引,开始关注豫剧、了解河南文化,正如贾文龙在采访中所说:“戏曲不是老古董,只要讲好当代故事,就能打动年轻的心。”

对乡村振兴而言,影片没有回避现实矛盾,而是真实展现了脱贫路上的艰辛与智慧,李大山“用文化激活乡村”的理念——将豫剧、剪纸、面塑等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开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赋能”的生动范本,影片中“合作社分红”“直播带货”等情节,与当下农村发展热点紧密相连,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到时代脉搏。

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

电影基本信息概览

项目
片名 《山里的汉子》
导演 张文艺
主演 贾文龙、范静、李树建
上映时间 2023年6月
改编来源 原创剧本,部分情节取材于河南鲁山县、栾川县真实脱贫故事
获奖情况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第18届长春电影节“最佳戏曲片”等
主题思想 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奋斗精神,传承豫剧文化,凸显“文化自信”与“实干兴邦”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电影《山里的汉子》和传统豫剧舞台剧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A1:与传统舞台剧相比,《山里的汉子》在多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叙事方式上,舞台剧以“线性唱段”为主,而电影通过蒙太奇、闪回等手法,将李大山的“过去”(打工经历)与“(返乡创业)交织,丰富了人物层次;二是视听呈现上,电影突破了舞台的“三面墙”限制,用实景拍摄、航拍镜头、特写镜头等展现山村的自然风貌与细节,让观众更具代入感;三是音乐融合上,在保留豫剧核心唱腔的同时,加入现代配乐元素,如“直播带货”场景中用电子节奏伴奏传统曲调,增强了年轻观众的接受度;四是主题表达上,舞台剧多聚焦“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则更强调“集体奋斗”,通过村民群像的塑造,展现乡村振兴中“人人参与”的合力。

Q2:电影中“山”的意象贯穿始终,它对剧情和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2:“山”是影片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剧情层面看,“山”既是阻碍——交通闭塞导致贫困,也是机遇——丰富的物产和生态资源为脱贫提供可能;主人公李大山的名字“大山”,也暗喻着他如山般坚韧的性格,从主题层面看,“山”象征着“根”——李大山对家乡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山”也代表“挑战”与“超越”,李大山带领村民“凿山开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突破,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寓意着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山”的意象还通过视觉符号反复强化:如影片开篇的“云雾缭绕的山峦”,象征封闭与迷茫;结尾的“朝阳下的青山”,则象征希望与新生,与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形成完美呼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