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拜师刘宝俊

戏曲拜师是梨园行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既是对技艺的敬畏,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在京剧界,拜师不仅是学习唱念做打的技艺,更是学习“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梨园规矩,刘宝俊老师作为京剧马派老生的代表性传人,深耕舞台数十载,其严谨的师承理念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让众多后辈以能拜入其门下为荣,戏曲拜师刘宝俊,既是一段学艺历程的开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戏曲拜师刘宝俊

传统戏曲拜师,仪式庄重而讲究,是师徒情谊的起点,也是行业规矩的体现,刘宝俊老师的收徒仪式,始终遵循“老规矩”,却又融入新时代的传承理念,仪式前,徒弟需备拜师帖、束脩(象征性礼物)、戏曲用品(如马鞭、髯口等),由引师介绍师徒渊源,向师父行三叩九拜大礼,刘宝俊老师则会回赠“四件套”:戏服上的“靠旗”(象征担当)、唱腔谱(代表规范)、手抄戏本(蕴含心血)和一方印章(寓意身份认可),这不仅是仪式感的呈现,更传递着“学艺先学人,从艺先从德”的师训——他常对徒弟说:“戏是角儿演出来的,但更是人品撑起来的,没有好品德,再好的功夫也是花架子。”

拜师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日常的“口传心授”,刘宝俊老师的教学,始终强调“基本功是根,流派魂是本”,他要求徒弟每日清晨必须“吊嗓、踢腿、走台步”,一招一式严格按传统路数来,甚至眼神的收放、手指的颤动,都要反复打磨,比如教《定军山》中黄忠的“靠旗功”,他会亲自示范如何通过腰部的细微发力让靠旗纹丝不动,再让徒弟对着镜子练习数百次,直到“旗不乱、身不晃”,他注重流派特色的传承——作为马派传人,他要求徒弟深谙马派“俏巧中见苍劲,洒脱中含稳重”的唱腔特点,一字一句抠“擞音”“疙瘩腔”,让唱腔既有马派的韵味,又不失个人理解,他曾说:“流派不是死规矩,是前辈艺人在舞台实践中磨出的‘魂’,学的是‘神’,不是‘形’。”

刘宝俊老师的课堂,既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浸润,他会结合历史典故讲人物背景,比如教《赵氏孤儿》时,先讲春秋时期的“士为知己者死”,让徒弟理解程婴的忠义;讲《捉放曹》时,分析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复杂性格,引导徒弟在表演中“千人千面”,他还鼓励徒弟多看多学,不仅学京剧,也借鉴地方戏的身段、话剧的台词,丰富表演层次,他的徒弟中已有不少活跃在舞台和教学一线,有的获得梅花奖,有的成为院团骨干,他们常说:“刘老师教的不只是戏,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戏曲人’。”

戏曲拜师刘宝俊

以下是戏曲拜师仪式主要环节及寓意的梳理:

环节名称 文化寓意
递拜师帖 徒弟填写姓名、年龄、学艺意愿,由引师呈递给师父 正式确立师徒名分,象征“入门有门,传承有序”
行拜师礼 向师父、师母行三叩九拜礼,师父回赠戏曲用品 体现“尊师重道”,师父承诺“倾囊相授”,徒弟承诺“刻苦学艺”
宴请宾朋 邀请同行、亲友见证,徒弟向宾客敬茶 获得行业认可,纳入师门体系,寓意“师徒同心,共传薪火”
定立门规 师父明确学艺年限、规矩(如“不拜二师”“不欺师灭祖”等) 强调行业规范,约束徒弟品行,保障传承的纯粹性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拜师是否需要签订正式合同?与传统拜师有何区别?
A:传统戏曲拜师更重“口头约定”和“行业信誉”,徒弟通过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名分后,需遵守门规,师父则负责全程教学,现代戏曲拜师中,部分会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教学义务、权利及违约责任,这是对传统师徒关系的补充,目的是保障双方权益,但核心仍是“信”字——合同可约,师徒情谊不可负,刘宝俊老师收徒时,仍以“口头承诺+行业见证”为主,他认为“戏班的规矩,是刻在心里的,不是写在纸上的”。

戏曲拜师刘宝俊

Q2:刘宝俊老师对徒弟有哪些基本要求?如何筛选徒弟?
A:刘宝俊老师对徒弟的要求可概括为“三心”:一是“诚心”,即真心热爱戏曲,不为名利;二是“恒心”,能吃苦耐劳,坚持十年如一日练功;三是“虚心”,尊重传统,听得进批评,筛选徒弟时,他会先考察“天赋”(嗓音、身段等基本条件),再看重“人品”(是否孝顺、谦逊),最后通过“试学”(短期跟学观察态度)确定,他曾说:“天赋决定能走多高,人品决定能走多远,宁教笨人成才,不教聪明人误入歧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