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演员如何演绎搜孤救孤中的程婴精神?

《搜孤救孤》作为京剧传统骨子老戏之一,取材于《史记·赵世家》及元杂剧《赵氏孤儿冤报冤》,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程婴为保全忠良之后,献子换孤、忍辱负重的忠义故事,该剧凭借跌宕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经典的唱念设计,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试金石”,百余年来涌现出众多杰出演绎者,他们以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共同塑造了程婴这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搜孤救孤京剧演员

老一辈艺术家的奠基与开创

京剧史上,《搜孤救孤》的表演艺术在余叔岩手中达到第一个高峰,余叔岩作为“新谭派”代表,在继承谭鑫培表演精髓的基础上,对程婴的形象进行了深度打磨,他注重“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唱腔上以“脑后音”“擞音”等技巧,表现程婴年迈苍劲却内心坚韧的特质;念白则讲究“抑扬顿挫”,如“娘子不必太悲伤”一段,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传递出程婴强忍悲痛、以理劝慰的复杂心境,1915年,余叔岩在北京首演此剧,其“掩门”“定计”等场次中的甩发功、髯口功,以及“白虎堂”受刑时的身段设计,成为后世演出的范本,弟子李少春、谭富英等均受其影响,其中谭富英的演绎更以“酣畅淋漓”著称,他嗓音高亢明亮,唱腔中融入“黄钟大吕”般的气魄,将程婴的忠勇与悲怆融为一体,尤其在“法场”一场中,一句“我主爷起义在浣纱”的拖腔,既展现程婴的坚定信念,又暗含对命运的不甘,极具感染力。

与余叔岩同期,马连良也对程婴一角进行了创造性诠释,马派表演以“飘逸洒脱”见长,他在“搜孤”场次中,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如初见屠岸贾时的警惕、献子时的决绝),以及步伐的虚实结合(如佯装惊慌时的踉跄、定计时的沉稳),将程婴“外怯内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唱腔在保留余派苍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俏皮”的润腔,如“都只为救孤儿舍了亲儿命”一句,通过“儿命”二字的下滑音处理,凸显出程婴内心的锥心之痛,形成“马派”特有的“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中生代演员的传承与革新

新中国成立后,《搜孤救孤》的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现实主义思考,奚派传人张建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深得奚啸伯“以情带声”的真传,通过“唱念做表”的细致处理,强化了程婴的“平民英雄”色彩,在“草泽医人”一场中,张建国以低沉的嗓音、颤抖的双手,表现程婴面对屠岸贾时的恐惧与伪装,而在“换孤”后的“独白”中,又通过压抑的哭腔与停顿,展现其内心的巨大煎熬,其表演打破了传统老生“重唱轻做”的局限,使程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言派弟子任德川也以“委婉细腻”的演绎著称,言派唱腔讲究“跌宕起伏”,任德川在“叹自己”一段中,通过“气口”的精准控制,将程婴的自责、悔恨与无奈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年迈人遭此难心神不定”的“定”字,以“擞音”带出哽咽之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角色的悲痛。

搜孤救孤京剧演员

当代名家的创新与传播

进入21世纪,《搜孤救孤》的演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舞台呈现的现代化,国家京剧院的于魁智、李胜素夫妇曾多次合作此剧,于魁智的程婴在保留余派、马派精髓的同时,融入了更多“大武生”的身段,使程婴的形象更具力量感,他在“法场”一场中的“僵尸”跌扑动作,既展现程婴得知赵武被救后的激动,又通过高难度的技巧,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而上海京剧院的史依弘则从女性视角出发,在程婴的“做”功中加入更多细节,如“掩门”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动作,暗示其作为父亲的柔情,使这一经典形象更具人性化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裘派花脸名家孟广禄饰演的屠岸贾,与程婴形成鲜明对比,他以“铜锤花脸”的醇厚嗓音,塑造出屠岸贾的凶残多疑,尤其在“拷问”程婴时,通过眼神的凌厉与步伐的压迫感,与程婴的“外柔内刚”形成戏剧张力,成为《搜孤救孤》中不可或缺的“对手戏”。

不同流派程婴表演特色简表

时期 演员 流派 艺术特色 代表版本/备注
民国初期 余叔岩 新谭派 唱腔苍劲,注重“脑后音”;身段沉稳,“甩发功”“髯口功”堪称一绝 1915年北京首演,奠定“程婴”表演范式
民国中期 马连良 马派 唱腔“飘逸洒脱”,润腔俏皮;表演“外怯内勇”,眼神戏极具张力 1930年代上海天蟾舞台演出,风靡一时
当代 张建国 奚派 “以情带声”,注重内心刻画;打破“重唱轻做”局限,强化人物平民性 国家京剧院复排版,融入现实主义表演理念
当代 于魁智 余马融合 唱腔宽厚明亮,身段兼具力量感;融合“大武生”技巧,增强舞台视觉冲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节演出,推动传统戏国际化

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

《搜孤救孤》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在于程婴这一形象所承载的“忠义”精神,历代京剧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舍子救孤”这一行为升华为对正义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使剧目在封建时代“忠君”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仁爱”“担当”的价值内涵,正如京剧理论家翁思再所言:“程婴的‘救孤’,不仅是救一个孩子,更是救一个民族的良知与道义。”

相关问答FAQs

Q1:《搜孤救孤》中程婴的核心唱段有哪些?艺术特点是什么?
A:程婴的核心唱段包括“叹自己”“都只为救孤儿舍了亲儿命”“白虎堂”等。“叹自己”为反二黄唱腔,旋律低回婉转,通过“慢板”“原板”的节奏变化,展现程婴的自责与悔恨;“都只为救孤儿舍了亲儿命”为二黄原板,唱腔中融入“擞音”“哭音”等技巧,凸显其牺牲亲儿的悲痛;“白虎堂”则通过西皮导板的“高亢”与西皮散板的“急促”,表现程婴受刑时的坚贞不屈,这些唱段既考验演员的嗓音条件,又要求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是老生行当的“必修课”。

搜孤救孤京剧演员

Q2:不同流派的演员在演绎程婴时,主要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A:差异主要体现在唱腔风格与表演侧重上,余派唱腔“苍劲细腻”,注重“字正腔圆”,表演上以“稳”为主,突出程婴的“老谋深算”;马派唱腔“洒脱俏皮”,润腔灵活,表演上强调“外化”,通过眼神、身段展现角色的“机智与隐忍”;奚派唱腔“委婉深沉”,以情带声,表演上注重“内心戏”,强化程婴的“悲情色彩”,当代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更注重结合舞台调度与灯光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具现代审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