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珠帘寨》作为传统老戏中的经典“靠把老生”戏码,尤以李克用“凌呵唱”一段为全剧华彩,集中展现了架子花脸(或老生应工)的唱念做表功力,此剧取材于《残唐五代史演义》,讲述李克用困居沙陀,程敬思奉诏搬兵,收打虎英雄李存孝,最终大破黄巢的故事,而“凌呵唱”正是李克用初见李存孝时,为试其武艺与心性,以激将法引出的核心唱段,堪称京剧花脸行当“唱念并重”的典范之作。
剧情与角色:凌呵唱的情境根基
《珠帘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末,黄巢起义军势大,唐僖宗命程敬思携带诏书,前往沙陀李克用处搬兵,李克用因曾得罪朝廷,心怀怨愤,本不愿出山,程敬思苦劝无果,恰逢李克用义子李存孝打虎归来,程敬思识得李存孝英雄盖世,便设计让李克用收其为将,以壮兵力。“凌呵唱”便出现在这一关键节点:李克用见李存孝年轻气盛,故意以言语相激,称其“乳臭未干”,甚至命其与周德威比武,若不胜便要斩首,此时的李克用,一面是老谋深算的统帅,一面是爱才惜英雄的性情中人,“凌呵唱”正是这种复杂性格的外化——通过高亢激越的唱腔,既展现其威严霸气,又暗藏对李存孝的试探与期许。
李克用这一角色,传统上由架子花脸应工(部分流派老生亦有演绎),其表演需兼具“架子花脸的做工”与“铜锤花脸的唱功”,花脸行当讲究“架子、铜锤、武花”三分类,架子花脸以念白、身段见长,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铜锤花脸重唱功,多饰演正直忠勇的角色;而李克用糅合了二者特点,既有“沙陀国王”的威仪,又有“老江湖”的诙谐,“凌呵唱”正是这种“架子唱功”的集中体现。
唱段解析:凌呵唱的词格与板式
“凌呵唱”的核心唱词为“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弟兄们徐州曾失散,古城相逢又团圆”,这段唱词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机锋:李克用以“三大贤”的典故,既点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又暗示李存孝若能归顺,必当“桃园结义”般厚待,词格上,京剧唱词讲究“对仗、押韵、平仄”,此段“贤、园、散、圆”押“言前辙”,符合京剧“平声起,仄声收”的韵律规范,唱来朗朗上口,便于演员发挥。
从板式来看,“凌呵唱”以【导板】起势,转入【原板】,再接【散板】,形成“散—慢—散”的节奏结构,完美匹配剧情的情绪起伏:
- 【导板】:“叫老军——”开头,声音高亢苍劲,似穿云裂石,配合“甩袖”、“瞪眼”等身段,瞬间将李克用的霸气外露,营造出“未开言来声震人”的舞台效果。
- 【原板】:“昔日有个三大贤……”转入平稳叙事节奏,唱腔以“平腔”为主,间或加入“擞音”、“颤音”,表现李克用“老谋深算”的心理——表面讲述典故,实则暗藏试探,此处演员需注意“气口”的把控,如“弟兄们徐州曾失散”一句,“失散”二字需稍作停顿,既突出“失散”的波折感,又为下句“古城相逢又团圆”的喜悦铺垫。
- 【散板】:“叫老军与爷带过马来!”收尾时节奏自由,声音由强渐弱,配合“跨腿上马”的动作,将李克用“试武艺”的决心与“迫不及待想见李存孝”的急切融为一体,为后续比武情节埋下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凌呵唱”中的“凌呵”二字,实为京剧念白中的“炸音”,即通过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短促有力的声音,配合“叉腰”、“顿足”等身段,既展现李克用的暴躁脾气,又形成强烈的舞台冲击力,这种“唱念结合”的处理,正是京剧“歌舞演故事”特征的生动体现。
艺术特色:唱腔技巧与表演的融合
“凌呵唱”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将京剧唱腔技巧与表演身段完美融合,形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从唱腔技巧看,架子花脸的演唱讲究“脑后音”、“擞音”、“嘎调”的综合运用:
- 脑后音:通过提气、抬高软腭,使声音从后脑勺发出,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如“三大贤”的“大”字,运用脑后音,既避免“炸音”的生硬,又凸显花脸的“雄浑”。
- 擞音:在长音中加入细微的波动,模拟“老生”的“苍劲感”,如“结义在桃园”的“园”字,用擞音收尾,既符合李克用“老江湖”的身份,又避免花脸唱腔的“过刚”。
- 嘎调:在句尾突然拔高八度,形成“响遏行云”的效果,如“又团圆”的“圆”字,嘎调的运用,既点明“团圆”的喜悦,又展现李克用“爱才”的豪迈。
从表演身段看,“凌呵唱”的演唱需配合“眼神”、“手势”、“台步”:
- 眼神:李克用眼神需时而“凌厉”(如瞪李存孝),时而“慈爱”(如提及“三大贤”),通过眼神变化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
- 手势:唱“昔日有个三大贤”时,右手食指指天,模拟“讲述典故”的姿态;唱“弟兄们徐州曾失散”时,左手摊掌,表现“失散”的无奈。
- 台步:从“中边场”到“九龙口”,演员需用“慢步”表现“老成持重”,用“蹉步”表现“急切”,通过台步变化推动剧情发展。
这种“唱中有做,做中有唱”的处理,使得“凌呵唱”不仅是“唱段”,更是“表演”,演员需将“声、情、技”三者合一,方能演绎出李克用的“魂”。
传承影响:流派纷呈与舞台生命力
“凌呵唱”自形成以来,历经百年传承,成为京剧花脸行当的“必修课”,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对这一唱段各有演绎,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 金少山派:金少山作为“十全大净”,其演绎的“凌呵唱”以“气势磅礴”著称,唱腔多用“炸音”,身段大开大合,将李克用的“霸气”演绎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裘盛戎派:裘盛戎以“唱腔细腻”见长,其“凌呵唱”在保留架子花脸刚劲的同时,融入铜锤花脸的“婉转”,如“又团圆”的“圆”字,用“擞音”替代“嘎调”,更显“温情”,体现了“裘派”“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 袁世海派:袁世海注重“性格化表演”,其“凌呵唱”强调“眼神”与“念白”的配合,如“凌呵”二字,用“炸音”后迅速收住,配合“斜视”李存孝的眼神,将“试武艺”的试探感表现得入木三分。
当代舞台上,“凌呵唱”仍是京剧演员展示功力的“试金石”,无论是国家京剧院的孟广禄,还是上海京剧院的奚中路,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使得这一经典唱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唱腔板式与情感表达对照表
板式 | 节奏特点 | 情感表达 | 演唱技巧 |
---|---|---|---|
【导板】 | 散板、自由 | 豪迈开场、威严震慑 | 炸音起腔、脑后音支撑 |
【原板】 | 中速、平稳 | 叙事铺垫、试探心理 | 平腔为主、擞音润腔 |
【散板】 | 渐慢、自由 | 情绪升华、急切决定 | 嘎调收音、气口把控 |
相关问答FAQs
Q1:“凌呵唱”中的“凌呵”二字是什么意思?为何要这样设计?
A:“凌呵”是京剧念白中的“炸音”技巧,通过短促有力的发声,表现人物的暴躁、威严情绪,在“凌呵唱”中,李克用故意以“乳臭未干”激李存孝,“凌呵”二字既展现其“老将军”的脾气,又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为后续比武情节铺垫,这种设计符合京剧“以声塑形”的原则,通过声音变化直观展现人物性格。
Q2:为什么“凌呵唱”被视为架子花脸的经典唱段?对演员有哪些要求?
A:“凌呵唱”之所以成为架子花脸经典,在于其完美融合了架子花脸的“做工”与“唱功”:唱段需通过“脑后音”“擲音”“嘎调”等技巧展现花脸的“雄浑”;又需配合“眼神”“手势”“台步”等身段,塑造李克用“老谋深算、爱才惜才”的复杂性格,对演员而言,需具备“唱念做表”的综合能力,既要“嗓子冲”,又要“身段俏”,方能演绎出这一唱段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