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黄忠五通鼓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定军山》作为经典剧目,讲述了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传奇故事,而“五通鼓”作为剧中黄忠的核心表演段落,通过鼓点的层层递进与演员的身段、念白、唱腔紧密结合,将老将黄忠的忠勇、沉稳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京剧舞台上极具辨识度的“程式化”表演典范。

京剧黄忠五通鼓

黄忠是《定军山》中的核心人物,作为三国时期的老将,他虽年过六旬,却仍怀报国壮志,在“请缑”、“斩将”等情节中,以“老当益壮”的形象深入人心。“五通鼓”正是黄忠请命出战时的关键桥段:当诸葛亮因夏侯渊勇猛而犹豫是否派兵时,黄忠在帐内慷慨陈词,以“不服老”的决心请战,此时通过五通鼓的节奏变化,将人物内心的激荡与外在的气势融为一体,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载体。

京剧中的“鼓”属于“武场”乐器,与“文场”的弦乐、管乐相对,共同构成京剧伴奏的“场面”,五通鼓并非简单的五次击鼓,而是由不同的锣鼓经(京剧打击乐的节奏谱)组合而成的段落,每一通鼓都有特定的节奏、力度与功能,并与黄忠的动作、表情、念白精准配合,形成“鼓走身随、人鼓合一”的舞台效果,具体来看,五通鼓的呈现可分解为以下层次:

第一通鼓:沉稳起势,展露老将风骨
鼓点以“长锤”开头,节奏舒缓而有力,鼓声由弱渐强,如同黄忠在帐中听闻军情时,内心的波澜逐渐涌起,此时黄忠 typically 身着靠甲(武将戏服),手持马鞭,以“起霸”的程式动作亮相——昂首挺胸,单腿点地,双臂翻飞,展现武将的威仪,鼓声收尾时,他配合一个“亮相”动作,眼神坚定,髯口(假胡须)微颤,传递出“虽老犹能战”的信号。

第二通鼓:渐趋激昂,流露请战决心
鼓点转为“急急风”的前奏,节奏加快,力度增强,如同黄忠内心的战意被点燃,他开始绕场行走,步伐由慢到快,配合“抖髯”、“捋髯”等动作,表现内心的焦灼与渴望,此时念白“末将黄忠,愿往斩将!”字字铿锵,鼓声在念白间隙穿插,形成“念中有鼓、鼓中有念”的韵律,将请战的迫切感推向高潮。

京剧黄忠五通鼓

第三通鼓:高亢有力,彰显不服老气概
鼓点进入“四击头”的变奏,鼓声密集如雨,每一下都清脆响亮,配合黄忠的“甩发”动作(将头盔上的雉尾猛然甩起),展现其勃发的英姿,他连续完成“踢腿”、“跨腿”等高难度身段,步伐稳健有力,虽为老生扮相,却通过动作的爆发力打破年龄的桎梏,此时唱腔“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战旗飘;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五通鼓,杀法高,众将爷,催战宝……”与鼓点同步,唱词直白有力,将黄忠的豪迈与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四通鼓:雷霆万钧,展现沙场气势
鼓点达到全段落的最强音,以“九锤半”的节奏收束,鼓声如惊雷滚动,配合大锣的轰鸣,营造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黄忠此时单膝跪地,双手举刀(道具刀),眼神凌厉如电,髯口随呼吸大幅摆动,仿佛已置身战场,准备冲锋陷阵,这一刻,鼓声不仅是节奏的引导,更是人物内心战场的外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黄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

第五通鼓:余韵悠长,定格英雄形象
鼓声渐弱,转为“收头”鼓点,节奏舒缓而沉稳,如同黄忠平复战意后的从容,他缓缓起身,将刀轻轻放回刀架,完成一个“背躬”动作(转身面向观众,微微低头),眼神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国家的忠诚,鼓声最终以一记轻响收尾,黄忠定格亮相,整个“五通鼓”段落在此完美收官,留下无尽的英雄气概。

鼓通序号 锣鼓经名称 节奏特点 黄忠核心动作 情感表达
第一通 长锤 缓慢有力,由弱渐强 起霸亮相,昂首挺胸 老将威仪,内心波澜初起
第二通 急急风前奏 节奏加快,力度增强 绕场行走,抖髯捋髯 请战迫切,战意渐浓
第三通 四击头变奏 密集清脆,爆发力强 甩发踢腿,跨腿亮相 不服老,豪迈自信
第四通 九锤半+大锣 雷霆万钧,气势磅礴 单膝举刀,眼神凌厉 沙场气势,冲锋陷阵的决心
第五通 收头 舒缓沉稳,余韵悠长 背躬收刀,从容定格 从容坚定,英雄气概升华

“五通鼓”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节奏设计的精妙,更在于它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实现了“以形写神”的人物塑造,京剧作为“写意”的艺术,不追求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夸张、提炼的舞台动作与节奏,传递人物的内在精神,黄忠的五通鼓,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鼓点的强弱变化对应人物情绪的起伏,动作的幅度与力度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质,而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则让一个有血有肉、忠勇双全的老将形象跃然台上。

京剧黄忠五通鼓

五通鼓也体现了京剧“一通百通”的表演规律,作为“武老生”的代表段落,其鼓点节奏与身段设计对其他类似角色(如《艳阳楼》的《青石山》中的武老生)具有借鉴意义,演员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鼓点与动作配合”的核心要领,便能举一反三,塑造出不同情境下的英雄形象。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中的“五通鼓”是否所有流派的黄忠表演都完全一致?
A1:并非完全一致,虽然“五通鼓”的核心程式(如鼓点顺序、基本动作)在京剧界有相对固定的规范,但不同流派会根据自身风格进行调整,以“激昂跌宕”著称的“余派”(余叔岩传人)在处理五通鼓时,更注重鼓点与唱腔的咬合,节奏变化更细腻,突出黄忠的“文武双全”;而以“刚劲豪放”为特色的“马派”(马连良传人)则强调动作的爆发力,鼓点更强劲,身段幅度更大,展现老将的“霸气”,这些差异既保留了传统程式的精髓,又体现了流派的个性化表达。

Q2:非专业观众如何欣赏京剧黄忠“五通鼓”的表演?
A2:可以从“节奏、动作、情感”三个维度入手,首先关注鼓点的变化:五通鼓的节奏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如同故事的“起承转合”,观众可留意鼓声如何与演员的动作同步(如鼓声重时,演员的动作必然大开大合),其次观察动作的“程式化”特点:黄忠的“起霸”“甩发”“亮相”等动作虽为固定套路,但演员通过眼神、表情的细节(如瞪眼、蹙眉)赋予其生命力,感受“形神兼备”的魅力,最后体会情感的递进:从第一通的沉稳,到第三通的激昂,再到第五通的坚定,鼓声与唱、念共同推动情绪,让观众代入黄忠“不服老、欲报国”的内心世界,便能体会到这一段落的艺术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