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儿童豫剧五世请缨如何演绎经典传承?

在河南这片孕育了中原戏曲文化的沃土上,豫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承载着地方历史与人文精神,近年来,“儿童豫剧”的兴起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其中以经典剧目《五世请缨》为代表的儿童演绎尤为引人注目,孩子们用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唱腔、扎实的身段,将佘太君“一门忠烈保家国”的豪情传递给新时代观众,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河南儿童豫剧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取材于北宋杨家将故事,讲述了佘太君百岁高龄,眼见外敌入侵,主动请缨挂帅,率十二寡妇与孙儿杨文广出征的壮举,作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高亢激越”的豫东调、“慷慨悲壮”的剧情设计,成为展现家国情怀的经典载体,为何这部“大戏”会成为儿童豫剧教学的重要剧目?其核心精神——忠勇报国、孝亲敬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适合在儿童心中播撒文化种子;剧中佘太君、杨文广等角色性格鲜明,既有家国大义,也有祖孙温情,为儿童演员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空间,河南少儿豫剧团的指导老师常说:“让孩子学《五世请缨》,不是让他们复刻成人的‘悲壮’,而是通过‘佘太君挂帅’的故事,理解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河南儿童豫剧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政府引导+专业院团+校园基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早在2010年,河南省便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全省中小学开设豫剧兴趣班,郑州、洛阳、开封等地还建立了20余所“少儿豫剧培训基地”,以郑州豫剧院附属艺校为例,6-12岁的孩子们每天需完成3小时基本功训练:压腿、下腰、踢腿、跑圆场……这些看似枯燥的动作,实则是豫剧表演的根基,学习《五世请缨》时,孩子们要先从“唱腔”入手,豫东调的“脑后音”“滑音”技巧难度极高,老师便用“佘太君数家珍”的唱段简化教学,让孩子们在“大郎、二郎、三郎……”的节奏中掌握发声方法;再通过“身段模仿”,用红缨枪、帅旗等轻量化道具,练习“起霸”“亮相”等程式化动作,体会老将的威严与沉稳。

为了让儿童演绎更贴近角色认知,河南戏曲界还创新了“故事化教学”模式,在河南少儿艺术中心,老师会先通过动画、连环画讲解《五世请缨》的历史背景,再让孩子们分组扮演“杨家将”,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为什么要出征”“佘太君为什么要挂帅”,10岁的小演员李雨桐曾饰演少年杨文广,她最初只觉得“打仗好玩”,直到老师带她参观河南博物院“宋代军事展”,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才真正明白“保家国”不是一句口号,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儿童表演不仅有“形”,更有“魂”——2023年河南少儿豫剧《五世请缨》片段登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当小演员们用清亮的童声唱出“未开言来珠泪落,千斤重任托付我”,许多观众被这份超越年龄的真挚打动。

河南儿童豫剧五世请缨

儿童版《五世请缨》的舞台呈现也充满巧思,考虑到孩子的身高与体力,服装在保留豫剧“蟒袍、靠旗、翎子”等经典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靠旗从传统的3米缩短至1.5米,减轻负重;蟒袍的刺绣采用轻盈面料,方便孩子做翻滚、跳跃等动作;舞台背景则融入AR技术,用动态的“边关烽火”“点将台”场景,帮助孩子快速进入情境,这些调整并非对传统的“妥协”,而是让豫剧美学与儿童认知达成平衡——既保留了“写意”的戏曲精髓,又用现代手段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古老艺术更“对味”孩子的世界。

这种传承的意义远不止于舞台,在河南洛阳,一位学习《五世请缨》的小演员家长说:“孩子以前娇生惯养,练功磨破了眼泪不叫苦,现在还会主动给爷爷奶奶端茶倒水,说‘要像佘太君一样孝顺’。”在南阳乡村小学,孩子们用豫剧快板的形式改编《五世请缨》,把“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融入唱词,让传统剧目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正如河南省戏剧评论家刘景亮所言:“儿童是文化的未来,当他们用稚嫩的双手接过豫剧的‘缨枪’,传递的不仅是一段唱腔,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儿童豫剧《五世请缨》训练内容与时间安排(示例)

训练模块 每日时长 阶段性目标
基功训练 压腿、下腰、踢腿、台步、手眼身法步 5小时 身体柔韧性提升,掌握基本程式
唱腔练习 豫东调发声、咬字、气口,重点练习《五世请缨》中“数家珍”“出征”等经典唱段 1小时 音准稳定,能表现人物情绪
身段与表演 靠旗功、枪花、亮相,结合剧情设计“请缨”“点将”等情节动作 1小时 动作连贯,眼神与身段配合
剧目排练 分段排练《五世请缨》,从台词、唱腔到完整走台,加入服装道具适应 5小时 完成片段表演,理解角色关系
文化理论学习 讲解宋代历史、杨家将故事、豫剧流派知识 5小时 建立文化认知,增强表演代入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儿童学习豫剧《五世请缨》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如何克服?
解答:儿童学习《五世请缨》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唱腔技巧”“情感理解”和“体力耐力”三方面,唱腔上,豫东调的高音和拖腔对儿童声带发育有较高要求,需通过科学的“腹式呼吸”训练和“循序渐进”的音阶练习保护嗓子;情感理解上,佘太君的“家国大义”对孩子较抽象,老师可通过“角色日记”“历史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用文字、绘画记录对角色的理解;体力耐力方面,靠旗、蟒袍等道具较重,需通过“分段训练”和“趣味体能游戏”(如“模拟出征接力赛”)提升孩子的体能储备,避免运动损伤。

河南儿童豫剧五世请缨

问题2:河南儿童豫剧《五世请缨》的表演与传统成人版有何不同?
解答:儿童版在保留核心剧情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更注重“童真化表达”与“舞台安全性”,唱腔上,适当降低音高、简化拖腔,用更清亮的童声传递情感,避免成人化的“沧桑感”;身段上,减少高难度技巧(如“倒呛”“僵尸”),增加“跑圆场”“翻跟头”等适合儿童的动作,既展现英姿又确保安全;舞台呈现上,通过卡通化的道具设计(如迷你帅旗、发光红缨枪)和互动环节(如邀请小观众“一起点将”),增强代入感,儿童版更侧重“祖孙情”“家国情”的温情表达,弱化成人版的“悲壮感”,让小观众在共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