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秋是豫剧界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成为豫剧常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之一,在舞台之外,她的家庭生活同样为人关注,尤其是她的丈夫张玉川,一位在豫剧创作领域默默耕耘的编剧,两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艺术道路上的知音,他们的故事,既有戏曲人的执着与坚守,也有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与相守,共同书写了一段与豫剧交织的人生篇章。
张玉川出生于1930年代,河南开封人,早年曾受进步思想影响,对文学和戏剧有着浓厚兴趣,1950年代初,河南省豫剧三团(原河南省歌剧团)成立,致力于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张玉川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加入剧团,成为一名专职编剧,当时的豫剧三团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工作者,他们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将普通百姓的故事搬上舞台,探索豫剧现代戏的创新之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玉川与高玉秋相识了。
高玉秋1956年考入河南省豫剧三团,主工闺门旦、青衣,她嗓音清亮,扮相俊美,更重要的是有着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极强的塑造能力,入团后,她迅速成为剧团的骨干演员,先后在《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等现代戏中担任重要角色,而张玉川此时已在编剧岗位上崭露头角,他创作的《朝阳沟》(续集)、《冬去春来》等剧本,因贴近生活、人物鲜活,受到观众和业界的好评,两人在工作中频繁合作:张玉川笔下的人物,需要高玉秋用表演赋予生命;高玉秋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呈现,也离不开张玉川对剧本的精准把控,渐渐地,艺术的共鸣转化为情感的吸引,两人从同事变成了相知相爱的伴侣。
他们的婚姻没有盛大的仪式,却在戏曲的土壤中扎下了深深的根,1960年代初,高玉秋与张玉川低调结婚,婚后生活简单而充实,由于两人都从事戏曲工作,生活中最多的话题便是艺术,张玉川常常为高玉秋分析剧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她设计唱腔和表演细节;高玉秋则会把舞台上的心得体会讲给张玉川听,为他的创作提供鲜活的素材,这种“夫唱妇随”并非刻意的分工,而是源于对彼此专业的尊重和理解,在排演《朝阳沟》中的“拴保娘”一角时,高玉秋最初对角色的质朴与慈爱把握不够精准,张玉川便结合自己下乡采风的经历,给她讲述农村母亲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让高玉秋逐渐找到了角色的灵魂,最终塑造了一个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母爱光辉的经典形象。
作为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张玉川的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的剧本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也与高玉秋的表演风格不谋而合,高玉秋擅长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将真实的情感融入角色,她的表演不追求华丽的技巧,却总能直击人心,两人合作的作品,如《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剧本与表演达到了高度统一——张玉川用文字搭建了生活的框架,高玉秋则用血肉填充了角色的灵魂。
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也总有不期而遇的风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文艺界受到较大冲击,豫剧三团的工作也陷入停滞,张玉川因曾创作现代戏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高玉秋则坚持练功、等待机会,那段日子,生活十分艰苦,但两人相互扶持,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张玉川在农村劳动时,依然坚持观察生活、记录素材,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写剧本;高玉秋则在家中每天吊嗓子、练身段,时刻准备着重返舞台,他们坚信,艺术终将迎来春天,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初心。
改革开放后,豫剧艺术迎来了复苏的春天,张玉川重新投入创作,先后完成了《七品芝麻官后传》《黑娃还妻》等剧本;高玉秋也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高峰,她不仅在传统戏《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中展现了扎实的功底,更在现代戏《风流厂长》《唢呐情话》中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两人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把家庭放在重要位置,他们没有子女,却把对艺术的热爱当作“孩子”,悉心浇灌,张玉川常说:“高玉秋是我的缪斯,没有她的表演,我的剧本只是一堆文字;而高玉秋则说:“张玉川是我的眼睛,他让我看到角色背后的世界。”这种相互成就的爱情,成为他们婚姻中最动人的底色。
在艺术理念上,两人也有过分歧,但总能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在创作《黑娃还妻》时,张玉川希望剧情更具戏剧冲突,而高玉秋则认为人物的情感逻辑更重要,为此,两人多次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都会回归到“如何让角色更真实、让观众更有共鸣”这个共同点上,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较真和对彼此的信任,让他们的合作愈发默契,也让他们的婚姻历久弥新。
除了事业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中的张玉川和高玉秋也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张玉川不善言辞,却会用行动表达关心:高玉秋演出前,他会默默准备好护嗓的胖大海;高玉秋生病时,他会笨拙地熬一锅粥,虽然味道一般,却充满了温暖,高玉秋则擅长持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张玉川能安心创作,他们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起,要么讨论剧本,要么看戏录像,简单的生活却因彼此的陪伴而充满意义。
2000年以后,张玉川逐渐淡出创作一线,但依然关注豫剧的发展;高玉秋则致力于收徒传艺,希望将豫剧常派艺术传承下去,两人时常一起参加戏曲活动,为年轻演员指点迷津,成为豫剧界的一段佳话,当被问及婚姻的秘诀时,高玉秋曾说:“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懂得和包容,他懂我的艺术追求,我懂他的沉默寡言,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让豫剧走得更远。”
高玉秋已年过九旬,但依然精神矍铄,偶尔登台演出时,依然是那个眼神清澈、唱腔动人的豫剧名家,而张玉川也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依然会在高玉秋演出时,坐在台下静静地看,眼神中满是欣赏与爱意,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中,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艺术道路上的知己,用一生践行了对豫剧的热爱,也用彼此的陪伴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张玉川参与创作的豫剧作品及高玉秋参演情况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高玉秋饰演角色 | 作品特点及社会影响 |
---|---|---|---|
《朝阳沟》(续集) | 1963年 | 银环 | 延续《朝阳沟》现实主义风格,展现农村青年成长,成为现代戏经典。 |
《李双双》 | 1964年 | 李双双 | 塑造泼辣能干的新农村妇女形象,贴近生活,引发观众共鸣。 |
《七品芝麻官后传》 | 1980年代 | 诰命夫人 | 融合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审美,凸显讽刺喜剧色彩,久演不衰。 |
《唢呐情话》 | 1990年代 | 媒婆 | 以小见大,展现农村婚恋观念变迁,高玉秋以诙谐表演增添角色魅力。 |
相关问答FAQs
问:高玉秋的丈夫张玉川对豫剧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张玉川作为豫剧现代戏的重要编剧,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耕现代戏创作,将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搬上舞台,推动豫剧从传统历史题材向现代题材转型;二是注重人物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兼具时代特征与人性温度,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三是与演员深度合作,尤其与高玉秋的默契配合,形成了“剧本与表演相互成就”的创作模式,其作品如《朝阳沟》(续集)、《李双双》等已成为豫剧现代戏的经典范本,对豫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高玉秋与张玉川的婚姻生活中,有哪些互相扶持的感人故事?
答:两人婚姻中最感人的故事莫过于“风雨同守,艺术相扶”,1960年代末,张玉川因创作被下放农村劳动,高玉秋不仅没有怨言,反而坚持练功、等待机会,还经常带着换洗衣物和书籍去看望他,鼓励他不要放弃创作;张玉川在农村劳动时,白天干农活,晚上就着油灯记录生活素材,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改革开放后,高玉秋在排演新戏时遇到瓶颈,张玉川会结合自身经历帮她分析角色,甚至亲自示范动作细节;张玉川创作遇到困难时,高玉秋会讲述舞台上的观众反馈,为他提供灵感,这种“你在台前演,我在幕后写;你为艺术坚守,我为生活兜底”的相互扶持,让他们的婚姻成为戏曲圈中“神仙眷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