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鹏,当代中国京剧舞台上的重要老生演员,国家京剧院一团骨干成员,宗余派(余叔岩)兼学马派(马连良),以唱念做打的全面功底和深沉细腻的表演风格,在传统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他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起随父习练老生基本功,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系统学习京剧表演,先后师从王世续、叶蓬、李崇林等京剧名家,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2001年毕业后进入国家京剧院,凭借《四郎探母》《定军山》《捉放曹》等经典剧目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剧院的中坚力量。
在艺术道路上,王俊鹏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既深挖传统剧目的精髓,又积极探索现代戏与京剧艺术的融合,他的表演以“唱腔苍劲有力、身段沉稳大方、情感真挚饱满”著称,尤其擅长塑造忠义刚毅、心怀家国的人物形象,在传统戏《四郎探母》中,他通过“坐宫”一折的慢板唱腔,将杨四郎思母心切、身陷两难的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唱腔中既有余派特有的“脑后音”与“擞音”技巧,又融入马派流派的洒脱劲健,被誉为“当代中青年老生中的佼佼者”,而在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他突破传统老生的表演范式,以细腻的眼神和身段刻画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多疑狭隘,该剧不仅获得“文华大奖”,他本人也凭借“曹操”一角入围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提名。
作为国家京剧院的骨干演员,王俊鹏的舞台足迹遍布国内外,曾多次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向世界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2019年,他在“纪念京剧大师余叔岩诞辰130周年”专场演出中,演绎余派经典《捉放曹》,其“行路”一折的“西皮慢板”唱腔被观众评价为“余韵绕梁,百年不衰”,为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舞台表演,他还致力于京剧教育,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培养青年演员,将自身经验融入教学,推动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
在艺术理念上,王俊鹏强调“戏比天大,艺无止境”,他认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继承传统,更要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他曾参与创作现代京剧《红灯记》复排版,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对人物造型和舞台节奏进行优化,使这部经典剧目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他还积极尝试跨界合作,与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京剧交响音乐会”,将京剧唱腔与西方音乐元素融合,拓宽京剧的受众群体。
以下是王俊鹏的主要艺术履历概览: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994年 |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 师从王世续、叶蓬 |
2001年 | 进入国家京剧院 | 成为青年演员骨干 |
2008年 | 主演《四郎探母》 | 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
2015年 | 主演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 | 入围梅花奖提名 |
2019年 | 参与“余叔岩诞辰130周年”演出 | 演绎《捉放曹》获业内高度评价 |
2021年 | 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 专注于京剧人才培养 |
王俊鹏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体现在他对京剧艺术的坚守与推广,他认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代京剧工作者有责任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计划继续深耕传统剧目,同时探索更多现代戏与京剧结合的可能性,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王俊鹏的表演风格有哪些特点?如何体现“余派”与“马派”的融合?
A1:王俊鹏的表演风格以“沉稳大方、细腻传神”为核心,唱腔上继承了余派“脑后音、擞音、提气”的技巧,音色苍劲有力,行腔讲究“抑扬顿挫”;身段方面则融入马派“潇洒飘逸、节奏明快”的特点,注重眼神与手势的配合,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例如在《定军山》中,他通过“靠旗功”和“髯口功”展现黄忠的老当益壮,唱腔中既有余派的“刚健”,又有马派的“流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Q2:作为京剧演员,王俊鹏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A2:王俊鹏始终以“守正创新”为准则,传承上深挖传统剧目精髓,如系统研究余派经典《捉放曹》《战太平》等,力求还原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创新上则积极探索现代戏与京剧的融合,参与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的创作,并在《红灯记》复排中融入当代审美,他还通过京剧进校园、跨界交响音乐会等形式,推动京剧艺术普及,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