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定军全剧曲谱完整收录了哪些核心唱腔与伴奏学习内容?

京剧《定军山》是传统老生戏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黄忠大战定军山”,讲述了老将黄忠在诸葛亮激将法下,凭借智勇双全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为蜀汉夺取定军山的故事,作为“谭派”老生的代表剧目,其唱腔设计刚劲挺拔、气势磅礴,曲谱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京剧老生行当的演唱技艺,全剧以“西皮”声腔为主,通过导板、原板、快板、散板等多种板式的组合,生动刻画了黄忠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以下将从唱腔板式体系、核心唱段曲谱解析、曲谱记谱与传承等方面,对《定军山》全剧曲谱进行详细梳理。

京剧定军全剧曲谱

《定军山》的唱腔以“西皮”为核心,西皮腔调明快高亢,节奏鲜明,适合表现激昂、豪迈的情绪,全剧主要运用了西皮导板、西皮原板、西皮慢板、西皮快板(流水)、西皮散板等板式,每种板式在剧中承担不同的叙事和抒情功能,西皮导板为散板节奏,多用于开场或情绪转折处,旋律自由舒展,能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西皮原板为中速板式,结构规整,常用于叙事或抒情过渡;西皮快板节奏紧凑,唱词密集,适合表现急切、兴奋的情绪;西皮散板则节奏自由,多用于结尾或内心独白,余韵悠长。

核心唱段是曲谱的灵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忠的“头通鼓,战饭造”与“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头通鼓,战饭造”为西皮导板接西皮原板,导板部分“头通鼓,战饭造——”旋律上扬,音区较高,以散板形式展现战前紧张的氛围,黄忠的演唱需运用“擞音”技巧,使声音苍劲有力;随后转入原板,“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战旗飘,三通鼓,战鼓敲,四通鼓,英豪——”唱词与旋律紧密结合,原板的“眼起板落”结构使节奏稳健,每句结尾的拖腔通过“擞音”和“颤音”处理,既表现了黄忠对三军的激励,也凸显了老将的威严。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则是西皮流水板的经典唱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流畅,唱词“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战旗飘;三通鼓,战鼓敲;四通鼓,英豪——”每句字数相近,流水板的“垛句”处理使唱词如珠落玉盘,演唱时需注意“喷口”的运用,字字铿锵,同时通过“气口”的控制,表现黄忠计谋得逞后的得意与自信,这段唱腔的旋律起伏不大,但通过节奏的松紧变化,将黄忠的智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师爷说话言错道”为西皮散板,唱词“师爷说话言错道,老将不用少年郎,昨日关前战败了,某家今日报分晓——”旋律自由,情绪转折明显,黄忠的演唱需通过“润腔”技巧,如“哭音”和“滑音”,表现对诸葛亮质疑的不满与立功的决心,而结尾的“在黄罗宝帐领将令”则为西皮快板,节奏逐渐加快,旋律高昂,与开头的导板形成呼应,全剧在黄忠“斩了夏侯渊某才心下平”的唱腔中达到高潮,快板的收腔干净利落,彰显了老将的豪迈气概。

京剧定军全剧曲谱

在曲谱记谱方面,《定军山》传统上采用工尺谱记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do re mi fa sol la si”,但现代传承中以简谱为主,更直观地记录音高和节奏,简谱中,西皮导板多标注“散板”,节奏自由;原板为2/4拍,每小节两拍,强弱规律明显;快板为1/4拍,每小节一拍,节奏急促,曲谱中会标注“气口”(演唱时的换气位置)、“板眼”(强拍与弱拍)以及“装饰音”(如倚音、颤音),这些细节对唱腔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头通鼓”的“鼓”字,简谱中会标注“5”音,通过“上滑音”处理,使声音更具力度。

为更清晰地呈现《定军山》主要板式的特点,以下表格归纳了各板式的曲谱特征及典型应用:

板式名称 调式 节奏特点 典型唱段示例 旋律风格
西皮导板 西皮 散板,自由节奏 “头通鼓,战饭造——” 高亢舒展,情绪铺垫
西皮原板 西皮 2/4拍,中速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战旗飘” 稳健叙事,过渡自然
西皮快板(流水) 西皮 1/4拍,紧凑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明快流畅,情绪激昂
西皮散板 西皮 散板,自由节奏 “师爷说话言错道” 自由转折,内心独白
西皮慢板 西皮 4/4拍,舒缓 (剧中较少用,多用于回忆) 抒情婉转,情感细腻

《定军山》曲谱的传承离不开历代老生名家的演绎,从谭鑫培到余叔岩、马连良,各流派在保留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对唱腔进行了个性化处理,谭派唱腔刚柔并济,注重“脑后音”的运用;马派则更侧重“俏丽”,通过装饰音使旋律更具韵味,这些流派的差异在曲谱中体现为音符的细微变化和演唱技巧的不同标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相关问答FAQs

问:《定军山》曲谱中,西皮导板和原板如何实现自然衔接?
答:西皮导板与原板的衔接是《定军山》唱腔的重要技巧,导板为散板,演唱结束后,通过一个“过门”(由京胡、月琴等乐器演奏的短小旋律)转入原板,这个过门的节奏通常由散板逐渐过渡到规整的2/4拍,旋律上与导板的尾音和原板的起音形成呼应。“头通鼓,战饭造——”的导板尾音为“5”,过门从“5”音开始,通过几个音符的过渡,最终落在原板的起音“1”上,使衔接自然流畅,演唱时,演员需在导板尾音处稍作停顿,待过门结束后再进入原板,避免节奏脱节。

京剧定军全剧曲谱

问:学习《定军山》曲谱时,老生唱腔的“擞音”技巧如何掌握?
答:“擞音”是老生唱腔的重要技巧,表现为声音的波动,如同“风吹树叶”般自然,多用于拖腔的结尾。《定军山》中,“头通鼓”的“鼓”字、“战旗飘”的“飘”字等都需要运用擞音,掌握擞音需注意三点:一是气息支持,需保持横膈膜的稳定,使声音有“根基”;二是喉部放松,避免僵硬,通过声带的轻微振动产生波动;三是幅度适中,擞音的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通常以每秒3-4次为宜,初学者可通过练习“啊”音的拖腔,先以平稳声音演唱,再逐渐加入波动,最终达到“擞而不飘、颤而不乱”的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