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郑州戏曲演员边字背后藏着怎样的传承故事?

在河南郑州的戏曲文化版图中,边玉的名字如同一颗温润的明珠,闪耀着豫剧艺术的独特光彩,作为当代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以扎实的功底、细腻的表演和深沉的艺术情怀,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更以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河南郑州戏曲演员边

边玉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最本真的热爱,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她,自幼便浸润在戏曲的氛围中,父母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戏曲爱好者,家中时常飘荡着板胡与唱腔的交织,耳濡目染之下,她对戏曲的热爱生根发芽,6岁便开始跟随父母学习身段、唱腔,10岁考入郑州戏曲学校,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在校期间,她主攻闺门旦、青衣,师从多位豫剧名家,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更在传统戏的打磨中,逐渐领悟到“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真谛,毕业后,她加入郑州豫剧院,从跑龙套到主演,一步一个脚印,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份对戏曲的执着与敬畏,让她从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豫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近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边玉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从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到命运多舛的秦香莲,从温婉贤淑的崔莺莺到刚毅果敢的花木兰,她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在《穆桂英挂帅》中,她以“帅旦”应工,通过挺拔的身姿、清亮的嗓音和凌厉的眼神,将穆桂英“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捧印”一场,从犹豫到决绝的情感转变,层次分明,感人至深,而在《大祭桩》中,她饰演的李黄桂,从富家女的娇纵到蒙冤后的悲愤,唱腔时而婉转缠绵,时而高亢激越,尤其是“打路”一折,通过跪步、甩发等程式动作,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不屈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次演出都能引发观众席中的阵阵啜泣,这些经典角色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她跨越行当的表演能力,更体现了她对人物“魂”的精准把握。

边玉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她对唱腔与表演的精雕细琢,在唱腔上,她师承常派(常香玉)艺术,又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了“刚柔并济、委婉中见力量”的独特风格,她的嗓音清亮甜润,高音区通透而不失圆润,低音区浑厚而不显沉闷,尤其在“嗨腔”“拐调”等技巧的运用上,游刃有余,既能体现豫剧的激昂豪放,又能传递出细腻的情感,例如在《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她以明快的节奏和饱满的情绪,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对女性的呐喊完美融合,成为豫剧舞台上的“名场面”,在表演上,她注重“以情带戏,戏中有情”,无论是水袖的收放、台步的轻重,还是眼神的流转、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都服务于人物情感的抒发,她常说:“戏曲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人物灵魂的传递。”正是这种对“情”的极致追求,让她的表演既有“形”的美,更有“神”的韵。

作为郑州豫剧院的掌门人,边玉不仅专注于舞台表演,更将传承与发展豫剧视为己任,近年来,她带领团队致力于豫剧的创新与普及,一方面整理复排了《秦香莲》《三哭殿》等传统经典剧目,让老戏焕发新生;大胆尝试创作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焦裕禄》《红旗渠》等,将时代精神融入戏曲艺术,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她积极投身戏曲教育,在郑州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边玉戏曲工作室”,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青年戏曲人才,为了让豫剧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她发起“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带领演员们深入基层演出百余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戏曲知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艺术,在她的努力下,郑州豫剧院不仅成为河南戏曲的重要阵地,更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豫剧的影响力。

河南郑州戏曲演员边

边玉还多次代表豫剧走出国门,赴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将豫剧的魅力展现给世界观众,2019年,她在纽约林肯中心主演的《穆桂英挂帅》,以精湛的技艺和浓郁的中国风情,赢得了海外观众的热烈赞誉,被当地媒体称为“来自东方的戏剧魔法”,她常说:“豫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戏曲的独特之美。”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边玉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她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的简要梳理:

剧目名称 角色 行当 艺术特色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帅旦 身姿挺拔,嗓音高亢,展现“挂帅”决绝与家国情怀,“捧印”一折情感层次丰富
《大祭桩》 李黄桂 青衣 唱腔婉转悲愤,“打路”中跪步、甩发等技巧运用娴熟,凸显人物不屈与悲苦
《花木兰》 花木兰 闺门旦/武生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明快激昂,兼具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行当转换自然流畅
《秦香莲》 秦香莲 青衣 表演细腻含蓄,“见皇姑”一唱三叹,将弱势女性的坚韧与善良刻画得深入人心
《焦裕禄》 焦裕禄妻 老旦 融入现代生活化表演,唱腔朴实真挚,展现新时代戏曲的现实关怀

边玉的艺术之路,是一部对豫剧执着坚守的奋斗史,更是一曲传承创新的奉献歌,她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诠释了“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护,让豫剧这朵中原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她所言:“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愿意听戏,我就要一直唱下去,把豫剧的根脉传下去。”这份初心与担当,不仅让她成为观众心中“最美的豫剧人”,更让她在戏曲艺术的星空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璀璨印记。

相关问答FAQs

河南郑州戏曲演员边

问:边玉的师父常香玉对她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具体影响?
答:常香玉是豫剧常派创始人,也是边玉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1980年,边玉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得以拜入常香玉门下,亲得常派艺术真传,常香玉对她影响最大的有三点:一是“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常香玉要求她“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种严谨的态度贯穿了边玉的整个艺术生涯;二是“声情并茂”的表演理念,常香玉强调“唱戏要唱情,不能只唱声”,教导她通过唱腔、身段等技巧传递人物内心情感,而非单纯炫技;三是“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常香玉鼓励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这为边玉后来在新编戏、现代戏中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常香玉的言传身教,不仅让边玉掌握了常派唱腔的精髓,更塑造了她作为戏曲人的品格与担当。

问:边玉在培养青年戏曲演员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边玉深知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她的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创办“边玉戏曲工作室”,亲自收徒传艺,针对青年演员的嗓音条件、行当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通过“口传心授”和“实战排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二是推动“名师带徒”计划,邀请豫剧界老艺术家参与教学,组织青年演员与名家同台演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三是发起“青年戏曲人才扶持工程”,为优秀青年演员提供创作经费、演出机会和宣传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四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带领青年演员走进中小学,通过互动体验、讲座演出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为豫剧储备后备力量,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一批如郑州豫剧院青年演员王晶、李娜等优秀人才,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让豫剧艺术后继有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