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大平调名家李德平对这门艺术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大平调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支古老而独特的剧种,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因其唱腔音乐以枣木梆子击节、板式高亢激越,风格古朴雄浑,被誉为“梆子戏的老祖宗”,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大平调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李德平的名字与大平调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将这门古老艺术推向新时代的重要推动者。

戏曲大平调李德平

李德平于1945年出生河南清丰县一个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8岁便随父学戏,12岁正式加入清丰县大平调剧团,主攻老生、红生行当,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剧团常年辗转于乡村庙会,田间地头便是舞台,李德平在简陋的条件下苦练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云手如游龙、台步似钉钉”的扎实功底,他嗓音宽厚洪亮,音域宽广,既能演绎金戈铁马的帝王将相,也能诠释悲天悯人的平民英雄,逐渐在豫北地区崭露头角,1960年,他主演的《下河东》在河南省戏曲汇演中一炮而红,饰演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既有帝王的威严霸气,又有英雄末路的苍凉悲壮,其“梆子腔”与“二八板”的转换自如,高亢处如裂帛穿云,低回时如泣如诉,让评委和观众为之震撼。

大平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三大件”伴奏和丰富的表演程式,伴奏以大锣、大鼓、大铰子为主,辅以尖弦(板胡)、笛子、唢呐等,形成“声震十里远”的磅礴气势;表演讲究“内紧外松”,程式严谨而富有生活气息,如“翎子功”“髯口功”“甩发功”等绝活,常用于塑造人物内心世界,李德平深谙大平调的艺术精髓,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在唱腔上,他吸收了京剧的“西皮流水”和河南坠子的“优美婉转”,创造出“平调新腔”,使老唱腔焕发新生;在表演上,他注重“以情带戏”,如在《三哭殿》中饰演唐太宗,通过“三笑三哭”的细腻表情变化,将一代明君在家庭与朝堂之间的矛盾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戏曲史上的经典片段。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李德平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其部分代表剧目及角色塑造特点:

戏曲大平调李德平

剧目名称 角色 塑造特点 艺术成就
《下河东》 赵匡胤 帝王威严与英雄悲情的融合,唱腔苍劲有力,身段稳健 1960年河南省戏曲汇演一等奖,奠定“大平调第一老生”地位
《三哭殿》 唐太宗 情感层次丰富,通过眼神、水袖展现人物心理变化 被誉为“活太宗”,成为剧团保留剧目,巡演超千场
《穆桂英挂帅》 寇准 老忠臣的智慧与风骨,念白铿锵有力,表演诙谐而不失庄重 创新融合京剧念白,增强剧种间交流,拓宽观众群体
《李天宝吊孝》 李天宝 文小生的洒脱与深情,唱腔委婉细腻,身段轻盈灵活 突破行当限制,展现多面演技,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娱乐方式多元化,大平调面临传承危机,剧团解散、演员流失、剧目失传等问题日益严峻,作为剧团团长和非遗传承人,李德平扛起了传承大旗,他走遍豫北乡村,寻访健在的老艺人,抢救记录了《收姜维》《天水关》等30余部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整理出《大平调唱腔选》《表演程式汇编》等珍贵资料;他创办“大平调小学员班”,免费招收农村孩子学戏,亲自授课,手把手教唱念做打,培养出王爱民、张红霞等一批青年骨干;他积极推动“大平调进校园”,在河南大学、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举办展演,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2018年,由他领衔的“大平调保护传承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大平调这一古老艺术再次焕发生机。

李德平的艺术生涯,是大平调从民间草台走向艺术殿堂的缩影,他用一生的坚守与创新,证明“老剧种”也能焕发“新活力”,虽已年近八旬,他仍坚持每周到传习所指导学员,他说:“大平调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只要我还能开口唱,就要把它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河南的大平调有多美!”

相关问答FAQs

戏曲大平调李德平

问题1:大平调与豫剧、河北梆子同属梆子腔剧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大平调与豫剧、河北梆子虽同属梆子腔体系,但在音乐、表演和剧目上各有特色,音乐上,大平调的伴奏以“大三大件”(大锣、大鼓、大铢子)为主,音调更为浑厚深沉,唱腔板式相对简朴;豫剧则多用“小三大件”(手板、梆子、锣鼓),唱腔活泼明快,善于吸收民间小调;河北梆子以“高亢激越”著称,唱腔旋律起伏大,花腔丰富,表演上,大平调注重“架势”和“功架”,动作幅度大,更具古朴气势;豫剧表演细腻生活化,贴近市民审美;河北梆子则重“唱功”,音域宽广,真假声转换频繁,剧目方面,大平调多取材历史正剧和民间传说,如《下河东》《收姜维》等,风格庄重;豫剧题材更广泛,既有历史剧也有现代戏,如《花木兰》《朝阳沟》;河北梆子则以才子佳人戏和宫廷戏见长,如《王宝钏》《蝴蝶杯》。

问题2:李德平在传承大平调时,如何解决“年轻人不爱看”的难题?
解答:李德平主要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改良”吸引年轻观众,在内容上,他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时,保留核心故事和经典唱段,删减拖沓情节,节奏更紧凑;同时尝试创排现代戏,如《黄河岸边》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用大平调演绎当代生活,增强时代感,在形式上,他创新舞台设计,融入现代灯光、音效技术,但保留大平调的“原汁原味”;在表演中融入舞蹈、武术等元素,如《穆桂英挂帅》中加入现代舞美,让武打场面更震撼;他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大平调唱段教学、幕后花絮,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介绍剧种知识,如“一分钟看懂大平调的‘甩发功’”等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百万,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云端”了解并爱上大平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