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十五贯剧情简介

豫剧《十五贯》是取材于古典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折,经豫剧艺术家们改编整理后,成为一部兼具传统韵味与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经典剧目,该剧以明朝中叶为背景,通过一场因十五贯铜钱引发的连环冤案,深刻揭示了封建司法制度的弊端,歌颂了清官为民请命的担当与智慧,同时也警示世人“祸从口出”“偏听则暗”的道理。

豫剧十五贯剧情简介

主要人物表

角色 身份 性格特点 在剧情中的作用
况钟 苏州知府 沉稳睿智,刚正不阿,注重实证 冤案的平反者,正义的化身
过于执 浒墅关知县 主观臆断,刚愎自用 冤案的制造者,官僚主义的代表
娄阿鼠 市井无赖 贪婪狡黠,胆小怕事 真凶,案件的导火索
熊友兰 商贩 老实本分,忍辱负重 被冤者,展现底层百姓的苦难
苏戌娟 尤葫芦继女 温婉坚韧,命运多舛 被冤者,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
尤葫芦 小贩 好酒贪杯,言语轻率 案件的受害者,引发悲剧的起点

剧情简介

故事始于江南水乡的一个小市镇,小贩尤葫芦好酒贪杯,一日从亲戚处借得十五贯铜钱,归家后与继女苏戌娟开玩笑,称这是将她卖与他人的身价钱,苏戌娟信以为真,又遭尤葫芦酒后呵斥,心中悲愤,连夜逃往邻村投亲,恰逢商贩熊友兰带着卖货所得的十五贯铜钱前往苏州,途中与苏戌娟相遇,二人结伴同行。

深夜,赌棍娄阿鼠潜入尤葫芦家中盗窃,见尤葫芦酒醉未醒,遂起杀意,用劈柴斧将其砍死,并抢走了十五贯铜钱,案发后,邻里发现尤葫芦被害,苏戌娟与熊友兰“私奔”未远,遂官府将二人抓获,浒墅关知县过于执不问青红皂白,仅凭“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偏见,认定熊友兰与苏戌娟因谋财害命被捕,严刑逼供下,二人屈打成招,被判死刑。

秋后问斩之际,苏州知府况钟监刑,他发现案卷疑点重重:熊友兰与苏戌萍水相逢,何故共谋杀人?十五贯铜钱既是熊友兰卖货所得,为何与尤葫芦被抢之款数额相同?况钟心生疑窦,决定停刑复查,他不顾上级“草菅人命”的指责,微服私访,查访案发现场与相关人物。

豫剧十五贯剧情简介

况钟从尤葫芦邻居口中得知,案发当晚曾见一陌生男子携钱出逃;又从赌坊伙计处查到娄阿鼠近日出手阔绰,行迹可疑,他设计假扮算命先生,在土地庙“测字”,引娄阿鼠自露马脚,娄阿鼠贪生怕死,供认了杀人越狱的罪行,真相大白后,况钟为熊友兰、苏戌娟平反昭雪,将娄阿鼠依法处决,过于执因昏聩渎职被革职查办。

剧终,熊友兰与苏戌娟重获自由,百姓感念况钟明镜高悬,而“十五贯”的故事也化作警示世人的箴言:一句戏言、一次偏见,或酿成大错;唯有实事求是、明察秋毫,方能守护人间正道。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十五贯》与其他剧种(如昆曲)的版本相比,在剧情编排上有何特色?
A1:豫剧《十五贯》在保留昆曲原作“反冤狱、倡实证”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强化了豫剧“唱腔高亢、表演质朴”的艺术特色,剧中况钟“访鼠”“测字”等情节,通过豫剧特有的“黑头”行当唱腔,将人物的沉稳与急迫表现得淋漓尽致;删减了昆曲版中部分文人化的唱词,增加了对市井人物(如娄阿鼠、熊友兰)的生活化刻画,使故事更贴近中原地区观众的审美习惯,凸显了豫剧“接地气、重真情”的风格。

豫剧十五贯剧情简介

Q2:《十五贯》中的“况钟”形象为何能成为经典?他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A2:况钟之所以成为经典形象,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清官“神化”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人”的特质:既有对冤案的悲悯,也有对权贵的压力;既有“民之父母”的担当,也有“不耻下问”的务实,他坚持“重调查、轻口供”的办案原则,正是现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雏形,在当代,况钟形象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摒弃主观臆断,保持理性与良知,用实证精神对待问题,方能避免“十五贯”式的悲剧重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