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黄桂秋京剧祭塔表演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京剧《祭塔》是传统剧目《白蛇传》中的经典折子戏,以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后,其子许仕林中状元祭塔,母子隔塔相见的悲情情节为核心,深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命运的无奈,而在京剧旦角表演史上,黄桂秋先生以其创立的“黄派”艺术,将《祭塔》中的白素贞塑造得淋漓尽致,成为该剧目最具代表性的演绎者之一。

京剧祭塔黄桂秋

《祭塔》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经过历代文人的改编与艺人的加工,逐渐成为京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剧情聚焦于白素贞与许仙的婚姻悲剧,以及她为救许仙水漫金山、触犯天条后被法海压于雷峰塔下的遭遇,多年后,其子许仕林由白素贞的妹妹小青抚养长大,寒窗苦读后高中状元,奉旨祭塔,母子虽近在咫尺,却因塔阻隔无法相见,白素贞在塔中倾诉衷肠,诉说思念与悔恨,最终在儿子的哀哭与承诺中,带着对未来的期盼与解脱结束此剧,这一情节将个人情感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既有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颂,为表演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空间。

京剧《祭塔》属于旦行中的“青衣”应工戏,对演员的唱、念、做、舞均有极高要求,青衣表演讲究“唱功为先,念白为辅,身段辅助”,尤其注重唱腔的婉转与情感的深沉,白素贞作为“人蛇合一”的艺术形象,其性格中既有女性的温柔坚韧,又有仙子的超凡脱俗,更有被压塔中的悲愤与慈爱,这要求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复杂的人物内心外化于舞台,传统《祭塔》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通过导板、回龙、慢板、原板等板式的转换,展现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白素贞初见儿子时的激动与悲恸,需通过高亢的导板引出,再转入回龙与慢板的倾诉,最后以原板铺陈细节,形成“起承转合”的情感脉络。

在众多演绎《祭塔》的名家中,黄桂秋先生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黄桂秋(1900-1978)是京剧“黄派”青衣的创始人,以嗓音甜润、唱腔婉丽、表演细腻著称,被观众誉为“黄派正宗”,他对《祭塔》一剧的改编与演绎,既继承了传统青衣表演的规范,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派《祭塔》”。

在唱腔方面,黄桂秋根据白素贞的情感需求,对传统唱腔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注重“以情带腔,腔由情生”,在保留西皮、二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擞音”“颤音”“滑音”等润腔技巧,增强唱腔的表现力,白素贞在塔中回忆往事时,黄桂秋通过“擞音”的运用,使唱腔如泣如诉,仿佛压抑多年的情感在瞬间迸发;而在表达对儿子的慈爱时,则采用“轻柔的滑音”,让唱腔显得温暖而绵长,展现母亲内心的柔软,他特别注重唱腔的节奏变化,通过“快而不乱、慢而不拖”的处理,使人物情感的层次更加清晰,如《祭塔》中著名的“小青儿啊”唱段,黄桂秋以导板起唱,音调高亢悲怆,随即转入回龙,节奏由缓到急,再以慢板铺陈,将白素贞对小青的思念、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儿子的牵挂融为一体,形成“一波三折”的情感冲击。

京剧祭塔黄桂秋

在念白方面,黄桂秋主张“韵白与京白结合”,既保持传统京剧念白的韵律美,又融入生活化的语言质感,使人物更加真实可感,白素贞的念白多为韵白,字正腔圆,声调抑扬顿挫,符合其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在与儿子许仕林对话时,则适当加入京白的亲切自然,体现母子间的血脉亲情,当许仕林呼唤“母亲”时,白素贞的念白“我儿啊!”以颤抖的声调配合哽咽的表情,瞬间将人物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表演身段上,黄桂秋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通过水袖、台步等程式化动作,外化人物内心,白素贞被压塔中,身段多以内敛为主,水袖的运用尤为讲究:当悲愤时,水袖用力甩出,表现内心的激荡;当思念时,水袖轻柔拂面,流露无尽的哀愁;当见到儿子时,水袖微微颤抖,既有激动又有克制,符合“塔中囚徒”的身份限制,黄桂秋的眼神运用极具特色,他通过“凝视”“远眺”“垂眸”等眼神变化,将白素贞“隔塔相望却不得见”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唱到“母子们相逢在雷峰塔下”时,他的目光缓缓投向远方,既似穿透塔壁看到儿子,又似陷入对往事的回忆,眼神中饱含悲凉与期盼,极具感染力。

黄桂秋的《祭塔》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他对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他塑造的白素贞,不再是简单的“蛇妖”或“贤妻”,而是一个集“母性”“人性”“神性”于一体的复杂形象,既有对爱情的执着,也有对儿子的愧疚;既有对命运的反抗,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塑造,使《祭塔》超越了简单的“悲情戏”,成为对人性、伦理与命运的深刻探讨,正如黄桂秋自己所说:“演白素贞,要演出她的‘情’,更要演出她的‘真’,她的悲不是装出来的,她的爱也不是喊出来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黄桂秋《祭塔》的艺术特色,以下从唱腔、念白、表演、情感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京剧祭塔黄桂秋

维度 艺术特色 经例说明
唱腔 甜润婉丽,以情带腔,擅长擞音、颤音、滑音,节奏变化丰富 “小青儿啊”导板起唱,高亢悲怆;回板转慢板,擞音运用如泣如诉;原板铺陈细节,情感层层递进
念白 韵白与京白结合,字正腔圆,兼具韵律感与生活质感 “我儿啊!”韵白配合哽咽声调,表现母子相见的悲恸;与许仕林对话时加入京白,体现亲情自然
表演身段 手眼身法步协调,水袖运用讲究(甩、拂、颤),眼神表达细腻(凝视、远眺、垂眸) 悲愤时水袖用力甩出,思念时轻柔拂面,见到儿子时水袖微颤,眼神饱含悲凉与期盼
情感表达 多维度挖掘人物性格,融合母性、人性、神性,情感层次丰富(悲愤、慈爱、无奈) 既有对命运的反抗,也有对儿子的愧疚;既有骨子里的“真”,也有超越凡俗的“情”

黄桂秋的《祭塔》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京剧舞台,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弟子如王婉华、李炳淑等,均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使“黄派《祭塔》”得以流传至今,虽然京剧舞台上的《祭塔》版本多样,但黄桂秋创立的唱腔与表演范式,仍被视为该剧目的“最高标准”,成为京剧青衣演员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剧目。

相关问答FAQs

问:黄桂秋的《祭塔》与其他流派(如梅派、程派)的《祭塔》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黄桂秋的“黄派《祭塔》”以“唱腔婉丽、情感细腻”为核心特色,与梅派的雍容华贵、程派的幽咽婉转形成鲜明对比,梅派《祭塔》更注重整体气质的端庄与大气,唱腔圆润流畅,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程派则突出“脑后音”的运用,唱腔低回曲折,强调人物的悲苦与坚韧,而黄派《祭塔》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情润腔”,通过大量细腻的润腔技巧(如擞音、滑音)和节奏变化,将白素贞的内心情感外化为极具感染力的唱腔与表演,尤其擅长表现人物“悲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复杂心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问:《祭塔》作为传统京剧剧目,在当代舞台上如何保持其艺术生命力?
答:传统京剧《祭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需在“守正创新”中寻求平衡。“守正”即保留黄派等经典流派的唱腔、表演精髓,尊重传统艺术规律,确保剧目的“原汁原味”;“创新”则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台呈现、音乐伴奏、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整,可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效)增强“塔中相望”的视觉冲击力,或在音乐中加入新的配器丰富唱腔层次,但需避免过度创新破坏京剧的“写意”特质,通过京剧进校园、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培养年轻观众,让《祭塔》所蕴含的母爱伦理与艺术价值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其艺术生命的延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