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艺术的星空中,那些被灯光聚焦的名家,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早已成为经典,而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却藏着更动人的力量——有对艺术的痴狂坚守,有对家国的赤诚担当,有对命运的倔强抗争,这些故事如同戏曲中的“折子戏”,虽不完整,却每一折都浸透着生命的况味,让后人得以窥见艺术与人性交织的璀璨光芒。
梅兰芳的“蓄须明志”,是戏曲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家国篇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名满京城的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可日本人怎能轻易放过这位“京剧皇帝”?他们不断上门威逼利诱,甚至以“枪毙”相威胁,梅兰芳没有硬碰硬,而是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明志:拔掉胡须,从此告别舞台,要知道,胡子是京剧旦角的“生命线”,没了胡子,他不仅无法再扮“旦角”,连正常的社交都成了笑话,可他不在乎,每天在家闭门不出,以写字、养花为生,甚至靠卖画换钱维持生计,有一次,日本人强行要他登台,他特意让自己注射伤寒疫苗,高烧不退,才躲过一劫,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梅兰芳才重新蓄须,在上海舞台上演《贵妃醉酒》,当那句“海岛冰轮初转腾”响起时,台下观众热泪盈眶——他们等来的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中国人不屈的骨气,梅兰芳曾说:“一个演员,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国家的培养。”他将艺术生命与民族气节融为一体,让京剧有了超越舞台的重量。
程砚秋的“宁死不屈”,则展现了戏曲人的风骨,这位与梅兰芳并称“四大名旦”的艺术家,以“程派”幽咽婉转、刚柔并济的唱腔独树一帜,性格却比唱腔更刚烈,1938年,北平沦陷,汉奸头目想请程砚秋唱堂会,他直接拒绝:“我程某人宁死不当亡国奴!”特务头子放出狠话:“你唱也得唱,不唱也得唱!”程砚秋抄起椅子就砸了过去,额头被划出一道血口,却依然不肯低头,后来,他干脆带着剧团躲到乡下,在破旧的戏台上演出,观众寥寥,他却一丝不苟:“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得唱出十分精神。”更让人动容的是,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在琢磨唱腔创新,为了表现悲剧人物内心的压抑,他大胆尝试“脑后音”,让声音如泣如诉,这种后来被称为“程腔”的唱法,至今仍是京剧旦角的巅峰,程砚秋常说:“演戏要先做人。”他用生命诠释了“戏比天大,艺更高洁”的真谛。
盖叫天的“断骨续戏”,是武生行当的传奇,这位被称作“江南活武松”的武生,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最完美的“武戏文唱”,练功到了“自虐”的地步,他要求每个动作既要刚劲有力,又要优美传神,云里翻”,需要在空中翻转三周半落地,稍有偏差就会受伤,有一次排演《狮子楼》,他扮演武松,从二楼翻下时不慎摔断右腿,可他硬是咬着牙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完下场戏,送到医院时,腿骨已经穿出皮肉,医生说必须截肢,盖叫天急了:“我的腿还要演戏!”他让医生想办法接骨,接好后,他不听医嘱,偷偷练功,结果骨头错位,又成畸形,为了矫正,他把伤腿架在凳子上,用砖头压,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继续练,他的腿虽然短了一截,却凭借超人的毅力,重新登台,把“武松打虎”演得虎虎生风,观众根本看不出他受过如此重伤,盖叫天常说:“功夫就是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盖派”武生成为京剧武行的标杆。
常香玉的“捐机义演”,则让戏曲有了最温暖的底色,这位豫剧大师,嗓音高亢激昂,塑造的花木兰、红嫂等形象深入人心,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常香玉在报纸上看到志愿军战士因缺少飞机大炮而牺牲的消息,当即决定:“我要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当时一架飞机要15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15万元),而她每月工资才几十万元,剧团更是入不敷出,可她没想那么多,带着剧社成员从河南出发,一路往南义演,在6个城市演出178场,每天演两场,有时甚至加演“夜场”,夏天,她在40度的高温下穿厚戏服,汗湿透戏衫,累得晕倒在台上,醒来第一句却是“今天的戏不能少”,冬天,她在零下几度的舞台上演“红嫂”,手指冻得僵硬,却依然把“送军粮”的演得感人至深,她们凑够了15亿元,捐献了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常香玉说:“我是个演员,但我更是中国人。”她用戏曲人的方式,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
这些戏曲名家,有的在战火中守护艺术尊严,有的在伤痛中突破技艺极限,有的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他们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选择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如戏曲本身,唱的是悲欢离合,演的是人间正道,而名家们用一生演绎的,正是对艺术最纯粹的热爱,对国家最深沉的眷恋,对生命最倔强的坚持。
姓名 | 剧种 | 代表剧目 | 核心精神 | 关键事件 |
---|---|---|---|---|
梅兰芳 | 京剧 | 《贵妃醉酒》 | 家国情怀 | 蓄须明志拒为日军演出 |
程砚秋 | 京剧 | 《锁麟囊》 | 风骨气节 | 断腿拒演汉奸堂会 |
盖叫天 | 京剧 | 《武松打虎》 | 极致追求 | 断骨续戏再登台 |
常香玉 | 豫剧 | 《花木兰》 | 社会担当 | 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
FAQs
问:戏曲名家为何能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艺术?
答:戏曲名家的坚守源于多重力量的支撑,一是对艺术的“痴”,如盖叫天为练功断骨续腿,将技艺视为生命;二是对国家的“忠”,如梅兰芳蓄须明志、常香玉捐机义演,把艺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三是对观众的“诚”,如程砚秋在乡下破戏台演出也一丝不苟,认为“不能辜负台下每一个期待”,戏曲行当“传帮带”的传统,也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艺术的延续性,从而生出“不能让技艺断在自己手里”的责任感,这种对艺术的敬畏、对家国的担当、对观众的负责,构成了他们穿越苦难的精神支柱。
问:现代戏曲传承可以从名家故事中借鉴什么?
答:现代戏曲传承可从名家故事中提炼三方面经验:一是“创新精神”,梅兰芳改革京剧服装、程砚秋创造“程腔”,都说明艺术需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二是“扎根人民”,常香玉深入农村演出、为百姓唱戏,提醒戏曲要源于生活、服务观众,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会失去生命力;三是“工匠精神”,盖叫天为一个动作反复打磨、程砚秋在病榻上研究唱腔,启示当代戏曲人要耐得住寂寞,下苦功练好基本功,名家们的家国情怀也提醒我们,戏曲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载体,传承戏曲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