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刘墉下山东02

刘墉奉旨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腐案,一行人星夜兼程抵达济南城,这座素有“泉城”美誉的府城,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街市上行人寥寥,商铺半闭,偶有差役走过,百姓皆低头避让,眼神中藏着几分惶恐,刘墉暗自思忖:国泰在山东为官多年,党羽盘根错节,此行必定凶险多端,需步步为营。

戏曲刘墉下山东02

为不打草惊蛇,刘墉换上一身青布长衫,扮作云游郎中,携贴身护卫和珅(化名“胡安”)与师爷徐敬业,在城中偏僻的巷陌间走访,他们先来到城隍庙附近,见一群百姓围着一张告示议论纷纷,凑近一听,竟是官府催缴“额外赋税”,逾期未缴者需“锁拿归案”,一位白发老者叹息道:“去年遭了水灾,颗粒无收,这‘额外税’分明是要逼人活命啊!”刘墉不动声色地递过几枚铜钱,老者千恩万谢,低声道:“若要查清冤情,可得去城西的‘黑风寨’,那里的衙役仗着国泰势,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呵斥声,几名差役正鞭打一个卖菜老汉,罪名竟是“偷税漏税”,刘墉眉头紧锁,示意和珅暗中记下差役样貌,又从老汉篮中买下几棵青菜,转身离去。

回到临时落脚的城隍庙后院,刘墉命人将收集到的线索整理成表,以便梳理案情:

调查阶段 关键事件/线索 来源 初步判断
微服私访初期 城隍庙“额外赋税”告示 百姓议论 国泰以“筹措军饷”名义加税
城西市集 差役鞭打卖菜老汉,诬其偷税 目击现场 衙役借机勒索,欺压百姓
与老汉交谈 提及“黑风寨”衙役恶行 卖菜老汉 衙役与地方势力勾结
茶馆听闻 济南商号“自愿捐献”实为强索 茶馆老板 国泰以“孝敬朝廷”名义敛财

次日,刘墉一行乔装成商人,前往城西“黑风寨”探查,此地本是荒僻村落,因驻扎着巡抚衙门的一队亲兵,竟成了“法外之地”,只见寨门口悬挂着“国泰府”的灯笼,几名兵丁横刀立马,对进出村民百般刁难,刘墉佯装收购丝绸,与一位布庄老板攀谈,老板叹道:“这些兵丁自称‘国泰大人眼线’,看中哪家货物,便以‘官购’为名强取分文不给,稍有不从便打砸店铺……”正说着,一名兵丁醉醺醺走来,拍着桌子喊:“今日大爷高兴,这铺子的丝绸全包了,算账!”老板面色惨白,刘墉暗中示意和珅将银子放在桌上,兵丁掂量着银两,哼了一声离去。

戏曲刘墉下山东02

离开黑风寨,刘墉心中已有计较:国泰不仅贪墨赋税,还纵容亲兵鱼肉百姓,证据确凿,但此人老奸巨猾,定不会将账目轻易留下,当夜,刘墉密访济南府衙的老书吏——此人年近六旬,在衙门服役三十年,为人正直,却因不愿同流合污,一直未获重用,老书吏见刘墉出示密旨,终于鼓起勇气,从床下暗格取出一本账册,颤声道:“这是国泰这些年的贪腐账目,上面记着每一笔‘孝敬’、每一笔‘强索’,还有他与京城某些大臣的往来书信……”刘墉接过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某年某月,收兖州煤炭商“捐银”五万两;某月某日,强征寿光百姓“水利费”三万两;更有甚者,竟将朝廷拨付的“赈灾银”克扣大半,只以小部分发放灾民……

就在刘墉准备离开时,窗外突然传来异响,几名黑影破窗而入!刘墉早有防备,和珅与徐敬业护住左右,与黑影展开激战,老书吏趁乱躲入柜中,刘墉则用桌椅挡住门窗,厉声喝道:“国泰派你们来的吧?本官乃奉旨查案,尔等还不速速退去!”黑影见身份暴露,又见刘墉武艺高强,不敢恋战,狼狈逃窜,刘墉知行踪已露,当夜便命人护送老书吏离开济南,自己则带着账册,准备次日面见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试探其口风。

济南城的夜色依旧深沉,但刘墉心中已有明灯:纵使国泰势力滔天,只要证据确凿,定要将其绳之以法,还山东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戏曲刘墉下山东02

FAQs
问:刘墉在山东调查时,为何选择微服私访而非直接亮明身份?
答:刘墉深知国泰在山东经营多年,党羽遍布,若直接亮明身份,恐打草惊蛇,导致对方销毁证据、转移赃款,甚至加害于他,微服私访能让他更隐蔽地接触底层百姓,了解真实民情,收集第一手线索,同时避免打草惊蛇,为后续抓捕和审讯创造条件。

问:“刘墉下山东”戏曲故事中,为何常强调“与百姓接触”这一情节?
答:这一情节体现了传统清官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戏曲叙事中,清官的形象不仅在于“断案如神”,更在于“心系百姓”,刘墉通过与百姓交谈,才能发现官府掩盖的真相(如额外赋税、兵丁欺压等),而百姓的支持也为他提供了关键证据(如老书吏的账册),这种“官民互动”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突显了清官与贪官的对立——前者以民为天,后者以民为鱼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