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李逵探母》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水浒传》中“李逵沂岭杀四虎”的片段,经戏曲艺术家的提炼与改编,以“孝道”为核心,塑造了李逵粗中有细、至性至孝的英雄形象,剧情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民间对亲情与侠义的双重赞颂。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梁山泊聚义之后,李逵久别家乡,忽接家书,得知老母因思念过度,双目失明,病卧在床,他心急如焚,向宋江请辞,宋江念其孝心,准假三日,并嘱其早去早回,李逵怀揣干粮,手持板斧,星夜兼程赶回沂水县百丈村。
途中,李逵行至沂岭,遇一樵夫(即李鬼),李鬼冒用“剪径”之名拦路,谎称家中有八十老母待哺,博取同情,李逵本欲将其处死,闻听此言动了恻隐之心,不仅赠银放行,还将随身干粮与之,后李逵再遇李鬼,发现其竟用所得银钱购置毒药,欲害过往客商谋财,李逵怒不可遏,杀死李鬼,为民除害,此事也为其后“杀虎救母”埋下伏笔。
抵家后,李逵见母亲白发苍苍,双目失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母亲哭诉“儿啊,你一去杳无信,老娘倚门望断魂”,李逵跪地叩首,自责“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他决意背母亲回梁山享福,母亲怕拖累儿子,起初不肯,经李逵再三恳求,方才应允。
李逵取来粗布麻绳,将母亲牢牢绑在背上,又备好干酒,踏上了归途,行至沂岭深处,母亲口渴难耐,李逵将其安置在青石上,嘱其“娘在此等候,儿去溪边取水解渴”,他匆匆奔向溪边,待取水返回,却见青石空空,地上只有散落的柴绳和斑斑血迹,李逵心中大骇,顺着血迹寻至虎穴,只见母虎正撕咬着母亲的残骸,幼虎在旁嬉戏,李逵肝肠寸断,嚎啕大哭,发誓“不杀尽此虎,誓不为人”!
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持板斧闯入虎穴,先杀死母虎,又追杀两只大虎,最后将虎穴中三只幼虎全部铲除,为防恶虎伤人,李逵剖虎腹,取虎胆,剥虎皮,背着一身虎胆与虎皮,踉跄下山,途中,他遇一猎户,告知杀虎经过,猎户感其孝勇,助他将母亲遗体安葬。
李逵带着虎胆与虎皮返回梁山,向宋江哭诉母亲遇害的经过,宋江与众好汉闻之无不落泪,念其孝心与勇猛,为其在山寨上设灵位,以慰忠魂,李逵将虎皮献于山寨,从此更坚定了“替天行道”之心,剧情在悲壮与豪迈交织中落幕。
剧情关键节点梳理
剧情阶段 | 主要情节 | 人物表现 |
---|---|---|
启程探母 | 接家书、请辞梁山、星夜赶路 | 李逵心急如焚,宋江准假嘱托 |
路遇李鬼 | 李鬼冒剪径、博同情、李逵放生后识破骗局 | 李逵由恻隐到愤怒,展现除暴安良性格 |
母子重逢 | 见失明老母、抱头痛哭、决心背母回山 | 李逵自责不孝,母亲感动不舍 |
虎口救母 | 背母行路、取水暂离、母遇虎害 | 李逵疏忽酿成大祸,悲痛欲绝 |
怒杀四虎 | 寻虎穴、杀母虎、诛大虎、灭幼虎 | 李逵勇猛复仇,剖胆取皮告慰母亲 |
重返梁山 | 哭诉经过、宋江设灵、献虎皮明志 | 悲壮中见侠义,强化忠孝主题 |
相关问答FAQs
Q1:《李逵探母》与《水浒传》原著中“李逵杀虎”的情节主要有哪些不同?
A1:原著中李逵探母的情节更侧重“杀虎”的勇猛,而京剧《李逵探母》在改编中强化了“孝道”主线,一是增加了“路遇李鬼”的细节,通过李逵从放生到怒杀的转变,丰满其“粗中有细、惩恶扬善”的形象;二是细化了母子相认的情感戏,如母亲哭诉失明、李逵背母时的对话,用京剧唱段(如反二黄)抒发悲情,增强感染力;三是将“杀虎”的动机从“为民除害”升华为“为母报仇”,使悲剧色彩更浓,人物情感更立体。
Q2:京剧《李逵探母》中,李逵这一角色在表演上有哪些特色?
A2:李逵作为京剧花脸行当的经典角色,表演上讲究“形、神、声、情”的统一,形上,演员需通过夸张的身段(如跨步、甩袖、虎跳)展现其鲁莽勇猛;神上,眼神要时而急切(见母时)、时而悲愤(见母遗骸时)、时而凶狠(杀虎时),传递复杂情绪;声上,以“炸音”“沙喉”表现粗犷,唱腔中融入“哭板”“导板”等板式,突出悲痛;情上,通过跪地叩首、捶胸顿足等动作,将“孝”与“勇”融为一体,避免角色沦为符号化的“莽汉”,而是让观众感受到其至性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