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太原市京剧团

太原市京剧团作为山西省专业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自1955年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三晋大地,传承京剧艺术精髓,同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剧团前身为太原市实验京剧团,历经1959年与市青年京剧团合并、2003年整合市文化艺术中心戏曲资源等发展阶段,逐步发展为集演出、创作、传承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院团,现有演职人员120余人,其中国一级演员12名,二级演员28名,涵盖老生、青衣、花旦、老旦、武生、丑角等各个行当,年均演出超150场,服务观众逾20万人次。

太原市京剧团

在艺术特色上,太原市京剧团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既坚守京剧“四功五法”的传统美学,又积极吸收山西地方文化元素,形成“文武兼备、南北交融”的艺术风格,唱腔以谭派、梅派为根基,融入晋剧梆子腔的激昂高亢,念白兼具京韵的清晰与晋中方言的质朴,武戏则结合山西武术的刚劲,形成独特的“晋派京剧”韵味,剧团注重剧目建设,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者并重,既保留《四郎探母》《锁麟囊》《野猪林》等经典剧目,也创排了反映山西历史文化的《于成龙》《晋阳火种》《武则天与狄仁杰》等原创作品,于成龙》获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晋阳火种》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赴德国、奥地利等国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推动京剧艺术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方面,剧团构建了“梯队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名师带徒”计划,邀请京剧名家李和曾、梅葆玖等亲授技艺,培养出以谭派老生名家张建国、梅派旦角李胜素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演员,其中5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8人获“山西戏剧杏花奖”,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京剧表演定向班”,建立“理论学习+舞台实践”双轨培养模式,青年演员在《红鬃烈马》《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中担纲主角,实现艺术传承的代际接力,剧团还积极开展“京剧进校园”“社区京剧角”等公益活动,建立10所中小学京剧教育基地,累计培养青少年学员2000余人,让京剧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剧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文明单位”等称号,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模式,剧团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开展线上演出,单场直播观看量超500万人次,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太原市京剧团将继续以传承国粹为己任,深化剧目创作与人才培养,让京剧艺术在三晋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太原市京剧团

太原市京剧团代表剧目及获奖情况
| 剧目类型 | 剧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创作年代 |
|----------|----------|----------|----------|
| 传统戏 | 《四郎探母》 | 经典保留剧目,年均演出30场 | 1950年代 |
| 新编历史剧 | 《于成龙》 | 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 | 2018年 |
| 现代戏 | 《晋阳火种》 |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 2020年 |
| 新编历史剧 | 《武则天与狄仁杰》 | 山西省戏剧节金奖 | 2021年 |

相关问答FAQs

Q1:太原市京剧团在剧目创新中如何兼顾传统京剧的“程式化”与观众的审美需求?
A:剧团创新以“守正”为前提,严格遵循京剧“唱念做打”的核心程式,同时在剧本结构、音乐配器、舞台呈现上融入现代元素,例如新编历史剧《于成龙》保留老生唱腔的苍劲韵味,在舞台设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清代晋阳风貌,增强视觉冲击力;现代戏《汾水长流》则融入晋剧民歌旋律作为京剧唱腔辅助,贴近山西观众的听觉习惯,通过“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创作理念,既守住了京剧的艺术本真,又以时代语言激活了传统剧目的当代生命力。

太原市京剧团

Q2:剧团在青年演员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实施“三维培养”机制:一是“名师驻团”,邀请谭派传人王平、梅派名家李胜素等定期指导,青年演员通过“一对一”拜师学艺传承流派精髓;二是“以戏带人”,建立“老中青同台演出”制度,青年演员在《红鬃烈马》《锁麟囊》等经典剧目中与名家合作担纲主角,年均舞台实践超80场;三是“跨界赋能”,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开设“京剧音乐创编”课程,邀请影视导演、舞蹈编导等参与剧目创作,提升青年演员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确保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