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杨派伴奏赵建华

京剧伴奏是戏曲艺术中“托腔保调”的灵魂,尤其对于以唱功见长的老生行当,琴师的技艺直接关系到流派韵味的呈现,在众多京剧流派中,杨派老生以其“苍劲醇厚、韵味绵长”的独特风格著称,而赵建华作为当代杨派伴奏的代表性琴师,凭借对杨派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重要桥梁,其伴奏风格既恪守杨派精髓,又融入个人理解,为杨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京剧杨派伴奏赵建华

赵建华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京剧的耳濡目染,他自幼酷爱京剧,少年时代便拜入著名琴师门下,系统学习京胡演奏技巧,启蒙阶段,他不仅苦练基本功,如弓法的“稳、准、匀、净”与指法的“按、揉、滑、颤”,更沉下心揣摩各流派唱腔的特点,青年时期,他将目光聚焦于杨派艺术,通过反复聆听杨宝森、李和曾、谭元寿等杨派名家的录音,逐字逐句分析唱腔中的“气口”“板眼”与“韵味”,逐渐领悟到杨派“脑后音”“擞音”“塌中音”等核心技巧的奥妙,为更好地诠释杨派唱腔,他主动向杨派传人求教,甚至登门拜访杨宝森的琴师前辈,从“如何用琴声衬托唱腔的苍劲”到“怎样通过弓法变化表现人物情绪”,点滴积累中形成了对杨派伴奏的独到认知。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赵建华逐渐形成了“以琴辅声、以情带声”的伴奏风格,杨派唱腔讲究“唱念做打”的融合,尤其注重唱腔的情感表达与内在张力,这对伴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精准贴合唱腔的节奏与音高,又要通过琴声的强弱、虚实、快慢,为唱腔增添层次感,赵建华深谙此道,在伴奏中格外注重“托、保、衬、垫”的辩证关系:“托”是稳稳托住唱腔的旋律,不抢不拖;“保”是确保演员的音准与节奏,尤其在长拖腔中提供支撑;“衬”是用细腻的过门与花音,衬托唱腔的韵味;“垫”则是在情感转折处,用琴声的“轻、重、缓、急”引导演员的情绪流动,以《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段为例,赵建华在“散淡的人”处用“擞音”轻柔点缀,既表现了诸葛亮的隐士风骨,又为后续“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的雄浑唱腔蓄势;在“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观山景”三字,他采用“慢弓渐强”的处理,琴声如微风拂面,与诸葛亮城楼抚琴的从容神态相得益彰,堪称“琴人合一”的典范。

赵建华的伴奏艺术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杨派的继承,更在于他对现代舞台需求的创新探索,随着京剧舞台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他在保持杨派“韵味醇厚”核心特质的基础上,对伴奏的乐器组合与编曲手法进行了适度调整,在《失街亭》中,他尝试在传统“三大件”(京胡、月琴、三弦)基础上,适当融入板鼓的“花点”与月琴的“泛音”,使伴奏更具层次感,既不影响杨派唱腔的“质朴”,又增强了戏剧冲突的张力,他还注重对不同演员的个性化适配:为嗓音宽厚的杨派演员伴奏时,他多用“中弓实音”,突出唱腔的“苍劲”;为嗓音清亮的青年演员伴奏时,则适当增加“擞音”与“滑音”,帮助其展现唱腔的“灵秀”,这种“因人而异”的伴奏理念,让他在与谭元寿、李和曾、张建国、邓沐玮等不同代际的杨派演员合作时,总能形成默契的艺术共鸣。

京剧杨派伴奏赵建华

作为杨派伴奏的传承者,赵建华始终将“传道授业”视为己任,他先后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任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伴奏经验提炼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从“杨派唱腔的音韵特点”到“京胡弓法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倾囊相授,他常对学生说:“伴奏不是‘伴奏’,而是‘对话’——琴要与演员对话,要与角色对话,要与观众对话。”在他的培养下,一批青年琴师逐渐成长,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他还整理出版了《杨派经典唱腔伴奏谱》,录制了《杨派京胡伴奏教学》视频,为杨派伴奏艺术的标准化、系统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与影像资料。

赵建华艺术履历简表

时间阶段 主要经历 代表成就/合作演员
20世纪70-80年代 拜入著名琴师门下学习京胡,专注杨派唱腔研究 完成杨派代表唱段《伍子胥》《洪羊洞》伴奏谱整理
20世纪90年代 加入中国京剧院,担任主要琴师,与谭元寿、李和曾等合作 参与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伴奏,获文华大奖
21世纪初至今 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培养青年琴师;出版专著、录制教学视频 出版《杨派京胡伴奏艺术》,学生获全国青年京剧琴师大赛金奖
2010年代至今 活跃于舞台,与张建国、邓沐玮等杨派演员合作,参与央视“新年京剧晚会”等演出 形成“醇厚苍劲、细腻传神”的伴奏风格,被誉为“当代杨派第一琴”

相关问答FAQs

Q1:赵建华的伴奏与其他杨派琴师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赵建华的伴奏在恪守杨派“苍劲醇厚”核心韵味的基础上,形成了“细腻传神、以情带声”的独特风格,区别于部分琴师强调“弓法刚劲”的演绎,他更注重“刚柔并济”——在表现杨派“脑后音”的雄浑时,用“实弓”托住底气;在处理“擞音”的细腻时,则以“虚弓”勾勒层次,他擅长通过琴声的“轻重缓急”与演员形成“情感互动”,如在《捉放曹》中,当陈宫唱到“行至在古亭中天色将晚”时,他用“慢弓渐弱”的琴声表现陈宫的悔意与迷茫,让唱腔与琴声融为一体,更具感染力,这种“琴为心声”的伴奏理念,使他的艺术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现代的温度。

Q2:赵建华认为杨派伴奏最需要把握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他对年轻琴师有何建议?
A2:赵建华认为,杨派伴奏最核心的要素是“懂戏”——不仅要懂唱腔的“板眼”“气口”,更要懂人物的情感与故事的背景,他曾说:“杨派唱腔是‘唱人物的’,伴奏不能只盯着‘谱子’,要盯着‘戏’,桑园会》的秋胡,年轻时唱腔要带轻狂,年老时要显悔恨,伴奏的弓法、指法必须跟着人物走。”对年轻琴师,他建议:一是“扎根传统”,多听老唱片、多看老戏,把杨派的“韵味”刻在骨子里;二是“服务演员”,伴奏不是“炫技”,要时刻以演员为中心,学会“让”与“托”;三是“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适当吸收现代音乐元素,让京剧伴奏更具时代吸引力,他常告诫学生:“琴师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忘了你在拉琴,只记得你在‘说戏’。”

京剧杨派伴奏赵建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