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此次天津演出,作为2023年“津韵秋声”京剧文化季的重要板块,于10月1日至3日在天津中华剧院连演四场,涵盖经典传统戏与新编历史剧,为天津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京剧盛宴,作为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北京京剧院此次携梅、程、荀、尚、谭等多流派名角登台,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更通过精心的剧目编排与舞台呈现,让天津这座“京剧码头”的戏迷们感受到了百年剧种的生命力。
此次演出的剧目选择兼顾经典与创新,既有《锁麟囊》《贵妃醉酒》等家喻户晓的传统骨子老戏,也有《谢瑶环》《曹操与杨修》等彰显新编历史剧探索精神的佳作,10月1日上演的程派经典《锁麟囊》,由程派名家迟小秋领衔,她饰演的薛湘灵从“春秋亭赠囊”的富家骄纵,到“登州寻亲”的卑微谦和,通过程派特有的幽咽婉转唱腔与细腻入微的表情管理,将人物命运的跌宕演绎得动人心魄,尤其是“三让椅”一场,水袖翻飞间尽显身份转换,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10月2日的梅派《贵妃醉酒》,则由梅派传人李胜素担纲,她以雍容华贵的扮相、圆润甜美的唱腔,将杨玉环的“醉态”演绎得既妩媚又悲凉,尤其是“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段,每一个字都如珠玉般清脆,让观众沉醉于梅派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
新编历史剧的呈现同样亮眼,10月3日上演的《谢瑶环》,由北京京剧院青年新锐演员王蓉蓉主演,该剧以唐代女官谢瑶环“为民请命”为主线,在保留京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美学,剧中“巡按江南”一场,通过多媒体背景展现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与传统京剧的“一桌二椅”形成巧妙呼应,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视觉冲击力,而《曹操与杨修》则以“权谋与人性”为核心,主演于魁智饰演的曹操霸气内敛,杨赤的杨修则机敏偏执,两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尤其是“斩谋试探”一场,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与杨修的“宁教天下人负我”形成强烈对比,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演员阵容方面,此次演出堪称“神仙打架”,除迟小秋、李胜素、于魁智、杨赤等名家外,青年演员的表现也令人惊喜,如在新编京剧《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的方旭,虽年轻却将革命者的坚毅与沉稳诠释得恰到好处,其“提小炉灯”的身段功架颇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范,北京京剧院的乐队伴奏也堪称一绝,无论是《锁麟囊》中程派胡琴的幽咽低回,还是《贵妃醉酒》中梅派京胡的清亮高亢,都与演员的演唱丝丝入扣,展现了“京朝派”伴奏的深厚功底。
天津观众对此次演出反响热烈,演出期间,天津中华剧院场场爆满,门口更是聚集了许多未能买到票的戏迷,希望能“蹭票”一饱眼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戏迷王先生表示:“北京京剧院的戏就是不一样,无论是名角还是年轻演员,都有一股‘京味儿’,听他们的戏,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候在广和楼听戏的日子。”而年轻观众张女士则说:“以前觉得京剧老气,看了《谢瑶环》才发现,京剧也可以很‘时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演出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
此次北京京剧院天津演出,不仅是两地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京剧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传统与新编的结合、名家与新秀的接力,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天津这座与京剧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再次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北京京剧院此次天津演出的剧目是如何选择的?是否考虑了天津观众的偏好?
A1:此次剧目选择遵循“经典打底、创新探索”的原则,既保留了《锁麟囊》《贵妃醉酒》等天津戏迷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也纳入了《谢瑶环》《曹操与杨修》等新编历史剧,考虑到天津作为“京剧码头”的观众基础,剧目编排特别注重流派的多样性——程派的幽咽、梅派的雍容、老生的沉稳、花脸的豪放,力求满足不同戏迷的审美需求,新编剧目在保留京剧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元素,旨在吸引年轻观众,推动京剧艺术的代际传播。
Q2:天津观众对京剧的喜爱程度如何,此次演出有哪些特别的反馈?
A2:天津素有“京剧码头”之称,观众对京剧的热爱深入骨髓,从清末民初的“茶园文化”到如今的“京剧进校园”,京剧在天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演出中,天津观众的热情远超预期——不仅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观众;演出过程中,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尤其在迟小秋的“春秋亭赠囊”和李胜素的“海岛冰轮”等唱段结束后,观众更是多次起立鼓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年轻观众带着父母一同观看,演出结束后还主动向演员请教京剧知识,展现出京剧在天津“老中青三代”共同喜爱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