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天津三大铜锤花脸指的是哪三位,艺术特色是什么?

铜锤花脸作为京剧净行的重要分支,以唱功为根基,讲究“声、情、形、神”的统一,其声腔要求嗓音洪亮、气势雄浑,多扮演刚正不阿、勇猛粗犷的正面或反面角色,如包拯、徐延昭、姚期等,自清代京剧形成以来,天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包容性,成为京剧演出与传播的核心码头,孕育了众多名家,其中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位铜锤花脸艺术家,以精湛技艺与鲜明风格被后世尊为“天津三大铜锤花脸”,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丰富了京剧花脸的表现力,更在天津京剧史上刻下了深刻印记。

京剧天津三大铜锤花脸

金少山(1890-1948),出身梨园世家,其父金秀山是晚清铜锤花脸名家,自幼受熏陶,嗓音天赋极佳,融合“金派”沉稳与“刘派”刚劲,形成独有风格,他的唱腔高亢激越,如金声玉振,念白铿锵有力,身段工架稳健,尤擅塑造气魄宏大的帝王将相与刚正清官,代表作《铡美案》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唱段,将包拯的威严与仁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观众誉为“活包公”,1930年代,金少山在天津挑班演出,以《连环套》窦尔墩、《草桥关》姚期等角色引起轰动,天津观众因其表演气势磅礴,称其为“金霸王”,其艺术开创铜锤花脸新境界,对后世裘盛戎、袁世海等影响深远,“金派”艺术至今仍是铜锤花脸重要流派。

郝寿臣(1892-1961),河北香河人,幼年学艺,师从黄润甫、李顺亭等,他以架子花脸著称,铜锤戏功底深厚,形成“架子花中见铜锤”的独特风格,表演讲究“做戏”,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念白京白韵白俱佳,唱腔苍劲有力,在《李七长亭》中,他将李七的江湖豪气与悲情融合,念白如珠走玉盘;在《捉放曹》中,饰演的曹操既有奸雄狡诈,又有文人儒雅,形象丰满,自1910年代起,郝寿臣便在天津长期演出,于天华景、春和社等戏班挑大梁,天津观众对其“以情带声、以形传神”的表演推崇备至,称其为“郝派”宗师,他不仅丰富铜锤花脸表现手段,更将架子花脸的细腻与铜锤花脸的雄浑结合,为京剧花脸艺术开辟新路径。

侯喜瑞(1892-1989),河北衡水人,幼年入喜连成科班,师从黄润甫得其真传,以架子花脸见长,铜锤戏造诣深厚,尤擅塑造性格复杂角色,表演火爆激烈,身段矫健,念白京白韵味十足,既有黄润甫的“脆、狠、帅”,又融入创新,形成“侯派”艺术。《铡美案》中,他饰演的包拯不同于金少山的“霸气”,以“稳、准、狠”著称,通过眼神、身段细微变化展现威严与智慧;《盗御马》中窦尔墩,将绿林好汉豪放与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1920年代,侯喜瑞在天津挑班演出,与金少山、郝寿臣同台竞技,天津观众因其表演传神逼真,称其为“活曹操”,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艺精湛,更在于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为京剧花脸艺术注入新生命力。

京剧天津三大铜锤花脸

为更直观展现三位艺术家异同,现将“天津三大铜锤花脸”艺术特色归纳如下: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主要师承 代表剧目 艺术风格特点 与天津的关联
金少山 1890-1948 北京 金秀山、何桂山等 《铡美案》《草桥关》《锁五龙》 嗓音宏亮,气势磅礴,唱腔刚劲 1930年代挑班演出,称“金霸王”
郝寿臣 1892-1961 河北香河 黄润甫、李顺亭等 《李七长亭》《捉放曹》《法门寺》 架子花中见铜锤,念白讲究,表演细腻 1910年代起长期演出,形成“郝派”
侯喜瑞 1892-1989 河北衡水 黄润甫 《铡美案》《盗御马》《连环套》 表演火爆,念白韵味足,人物刻画深刻 1920年代挑班演出,称“活曹操”

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位艺术家,艺术风格各具特色——金少山以“气势”取胜,郝寿臣以“细腻”见长,侯喜瑞以“传神”著称,但共同推动京剧铜锤花脸艺术发展,并在天津舞台留下不可磨灭印记,天津作为京剧重要阵地,不仅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广阔平台,也通过观众喜爱与推崇,促进其艺术风格成熟与传播,三位大家虽已远去,但艺术精神仍激励后辈,“天津三大铜锤花脸”的美誉,成为京剧史上佳话。

FAQs
Q1:天津三大铜锤花脸的艺术风格有何异同?
A1: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艺术风格各具特色:金少山嗓音宏亮,气势磅礴,唱腔刚劲,以“霸气”著称,代表铜锤花脸雄浑一派;郝寿臣以架子花脸为基础,兼工铜锤,注重念白与表演细腻,形成“架子花中见铜锤”风格,强调人物性格刻画;侯喜瑞受黄润甫影响,表演火爆激烈,念白韵味十足,擅长通过眼神、身段细微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以“传神”见长,三者共同点在于均以唱功为基础,注重人物塑造,对京剧花脸艺术发展有重要贡献;不同点在于表演侧重点与艺术表现手法差异,共同丰富铜锤花脸艺术内涵。

京剧天津三大铜锤花脸

Q2:为什么天津能成为京剧铜锤花脸的重要发展地?
A2:天津能成为京剧铜锤花脸重要发展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优势,作为北方商埠与交通枢纽,清代以来便是戏曲演出传播中心,吸引众多名家前来,为艺术交流发展提供平台;二是观众基础,天津观众热爱京剧,尤其对花脸行当“唱念做打”有高鉴赏水平,对铜锤花脸“唱功”尤为推崇,市场需求促使艺术家精进技艺;三是文化氛围,码头文化兼容并蓄,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为铜锤花脸艺术风格融合与突破提供土壤,如金少山在天津挑班演出时,吸收观众反馈,形成更受欢迎的“金派”风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