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中,道具的运用不仅是舞台装饰,更是人物情感表达与性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团扇,作为戏曲表演中常见的“砌末”(道具),因其形制圆润、材质轻盈,成为闺门旦、花旦等行当展现女性情态、传递内心戏的关键媒介,从汉代的“便面”到唐宋的“纨扇”,团扇从实用生活用品逐渐演化为戏曲表演中的符号化道具,其身段设计融合了传统舞蹈的韵律、武术的架势与写意美学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团扇在戏曲中的身段运用,首先体现在“执扇”的规范与变化,根据人物身份与情感需求,演员需掌握不同的执扇指法,以梅派《贵妃醉酒》为例,杨玉环执团扇时,多采用“五指贴扇”法——拇指、食指、中指轻捏扇柄,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微翘,手腕放松,既显贵妃雍容华贵,又为后续的扇舞动作留出空间;而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中,祝英台作为闺中少女,执扇则多用“三指悬提”法,仅以拇指、食指、中指捏住扇柄末端,扇身略垂,配合碎步轻移,凸显其灵动娇俏,不同指法的选择,实则是人物身份、年龄与性格的外化,是“技”与“艺”的统一。
“运扇”技法是团扇身段的核心,其动作设计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提炼为“摇、翻、抖、抛、遮、掩”六大基本技法,每种技法又衍生出丰富的变化,以“摇扇”为例,既可表现“微风轻拂”的惬意(如《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游园时的缓摇扇),也可传递“心绪不宁”的焦躁(如《红梅记》中李慧娘面对强权时的急促摇扇);“翻扇”则需配合手腕翻转,扇面或开或合,如《西厢记》崔莺莺“赖简”一场,通过扇面急速翻转遮掩面容,展现其欲拒还迎的羞怯情态;“抖扇”强调瞬间的爆发力,多用于表现人物惊诧、愤怒等强烈情绪,如《打金枝》中金枝公主受辱后的扇尖微颤,暗示其内心的波澜;“抛扇”则是技巧性最高的动作,演员需将扇子短暂抛离手掌,再稳稳接住,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喜悦或任性,如《天女散花》中天女抛扇接扇的灵动,尽显仙气;“遮”与“掩”则是扇子的“静”态运用,或遮面掩羞,或挡风避雨,或遮挡视线,成为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语言”。
团扇身段并非孤立存在,需与演员的台步、眼神、身姿乃至唱腔紧密结合,形成“扇人合一”的表演境界,在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执剑抚扇,剑的刚劲与扇的柔美形成对比,其“四面楚歌”的唱段中,团扇随脚步缓缓摇动,眼神时而望向远方(暗示项羽被困),时而垂落扇面(掩藏悲戚),扇子的轻摆与唱腔的幽婉相辅相成,将“从一而终”的刚烈与“生死相随”的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昆曲《玉簪记·琴挑》中,陈妙常的团扇则与“琴挑”的情节深度绑定,当潘必正弹奏《雉朝飞》时,她以扇掩面,从扇缝中偷看,又迅速收扇低头,扇子的“开合”间,其情窦初开、欲语还休的少女心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扇随情动,情由扇传”的表演,正是戏曲“写意”美学的集中体现——团扇不再是实物,而是人物情感的延伸,是舞台时空的具象化。
不同剧种因地域文化、表演风格差异,团扇身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越剧的团扇身段以“柔”为美,动作细腻如流水,多配合“小碎步”“云步”,扇面轻颤间尽显江南女子的温婉;川剧则将“变脸”技艺与团扇结合,演员可借扇面遮挡完成脸谱变换,扇子的“翻、转、遮、掩”成为变脸的关键环节,形成独特的“扇变”绝活;秦腔的团扇身段则带有西北的豪放,动作幅度较大,如《三滴血》中李遇春的执扇,常配合“跨腿”“翻身”等武生动作,扇子甩出“呼呼”风声,凸显其耿直刚烈的性格,这种“和而不同”的呈现,既体现了中国戏曲“一戏一格、一剧一风”的多样性,也印证了团扇作为跨剧种通用道具的强大包容性。
从文化内涵看,团扇在戏曲中不仅是“物”,更是“意”的象征,其圆形扇面暗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扇面的“开合”对应情感的“收放”,扇柄的“握持”象征身份的“持守”,在传统戏曲中,团扇常与“闺阁”“才情”“爱情”等主题绑定,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以团扇题诗传情,《桃花扇》中李香君以团扇溅血明志,团扇成为女性命运与情感的见证者,这种“物象-意象-情象”的转化,使得团扇身段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展示,升华为一种承载文化记忆与人文精神的艺术符号。
戏曲团扇身段技法分类表
技法分类 | 动作要领 | 情感表达 | 常见剧种与剧目 |
---|---|---|---|
摇扇 | 手腕发力,扇面呈弧线摆动,分缓摇、急摇 | 缓摇表惬意、悠闲;急摇表焦躁、不安 | 京剧《贵妃醉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
翻扇 | 手腕翻转,扇面180度或360度旋转,扇缘带动气流 | 表羞怯、惊讶或转折情绪 | 昆曲《玉簪记》、川剧《白蛇传》 |
抖扇 | 手指发力,扇尖高频颤动,扇面微振 | 表激动、愤怒或恐惧 | 京剧《红梅记》、秦腔《三滴血》 |
抛扇 | 手腕上托,扇子短暂离手后接住,需配合身法 | 表喜悦、任性或自信 | 越剧《天女散花》、京剧《洛神》 |
遮扇 | 扇面横置或竖立,遮挡面部或上半身 | 表羞涩、回避或思考 | 昆曲《牡丹亭》、京剧《霸王别姬》 |
掩扇 | 扇面轻贴胸口或嘴角,动作轻柔 | 表悲痛、掩饰或亲昵 | 越剧《祥林嫂》、京剧《凤还巢》 |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团扇身段和折扇身段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团扇与折扇虽同属戏曲扇类道具,但因形制、材质差异,身段运用各有侧重,从形制看,团扇为圆形固定扇面,折扇为可开合的扇骨,这决定了团扇身段以“圆弧运动”为主,动作柔和连贯,多表现女性的温婉、含蓄(如闺门旦、花旦);折扇则因开合灵活,身段更强调“顿挫变化”,可刚可柔,既能表现文人的儒雅(如小生、老生摇扇),也能展现武将的豪迈(如武生甩扇),从情感表达看,团扇更侧重“内敛”的情感传递,如遮掩、轻摇,多用于表现少女情态或闺阁心事;折扇则更擅长“外放”的情绪宣泄,如开扇展露自信,合扇收束情绪,常用于表现人物的英姿或决绝,剧种偏好也不同:越剧、昆曲等“软性”剧种多用团扇,京剧、川剧等“刚性”剧种则折扇运用更广。
Q2:初学者练习戏曲团扇身段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A:初学者练习团扇身段需把握“三要三忌”,一要“持扇稳”,先掌握正确的指法(如五指贴扇、三指悬提),避免手指僵硬或扇面晃动,可通过“空手模拟”训练手腕灵活性;二要“运扇圆”,无论摇扇、翻扇,动作轨迹需呈弧线,避免生硬的直线运动,体会“以腰为轴,带动手臂”的发力方式;三要“情扇合”,理解不同技法对应的基本情感(如缓摇表闲适,急摇表焦躁),避免为技巧而技巧,做到“扇动情动”,三忌“贪多求快”,团扇技法繁多,需逐项掌握,如先练“摇扇”的稳定性,再学“翻扇”的协调性;二忌“身扇分离”,团扇身段需与台步、眼神配合,如练习“遮扇”时,需配合低头、侧身的身姿,避免仅用手臂动作;三忌“用力过猛”,团扇身段讲究“轻、柔、巧”,尤其是女性角色,需以“巧劲”代替“蛮力”,可通过手持轻物(如丝帕)替代团扇,先体会动作的轻盈感,再逐步过渡到实际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