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文广如何诠释家乡豫剧韵味?

文广表是我大伯,在豫剧圈子里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号,不是因为他唱得多好,而是因为他守着家乡那方小小的戏台,守了一辈子,他的家乡在河南东部的一个普通村落,村名就叫“柳河湾”,村口有棵老槐树,树下那块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就是文广表的“御用座位”,小时候我最爱蹲在石板边,看文广表和村里几个老伙计摆弄戏箱——那红漆斑驳的戏箱里,藏着绣着金线的戏袍,油彩已经剥落的脸谱,还有一把磨得锃亮的胡琴,琴筒上包着的红绸子,褪色了也舍不得换。

文广表家乡豫剧

文广表接触豫剧,还是跟着他爹学的,他爹是村里业余戏班的“头把弦”,一把京胡拉得震天响,文广表七八岁就站在旁边看,耳濡目染,竟把《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哼得有板有眼,十二岁那年,戏班来了一位唱花旦的年轻师傅,叫小桃红,是镇上剧团下来的,看文广表眼神亮、嗓子脆,收了他做徒弟,每天天不亮,文广表就跟着小桃红在村头麦地里吊嗓子,“咿——呀——”的尾音能传到三里外的河套,惊起一群白鹭,小桃红教得严,一个“水袖”甩出去,得收回来像花瓣卷着露珠,文广表的胳膊肿了又消,消了又肿,愣是没喊过一声苦,三年后,他在邻村的庙会上演《穆桂英挂帅》,扮相英武,嗓音高亢,台下的乡亲们拍得巴掌通红,从那以后,“文广表”的名号就在十里八乡叫开了。

柳河湾的豫剧,有股子“土”味儿,却格外有嚼劲,不像城里剧团唱得那么“讲究”,村里的戏班子更爱演“家长里短”的戏:《卷席筒》里的小仓娃,《朝阳沟》里的银环,《七品芝麻官》里的唐成,角色都是老百姓身边能见着的人,唱词里也全是方言俚语,朝阳沟》里栓保娘唱“你爹他昨天又把脾气发,嫌咱山沟里没文化”,文广表会故意把“文化”唱成“文豁”,尾音拖得老长,逗得台下笑出眼泪,这种“接地气”的唱法,是文广表他们琢磨出来的——台下大多是种地的、打铁的、卖豆腐的,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词,就得用他们天天说的话唱,他们才觉得“中”!

豫剧的唱腔在柳河湾也分“派”,文广表是“常派”的忠实 followers,常香玉大师的“吐字如钉,行腔似水”他记了一辈子,他唱《花木兰》“将军百战死”,声音像从丹田里炸出来,带着铜音儿,能穿透整个戏场;唱《拷红》“小姐呀,小姐”,又变得婉转缠绵,像柳河湾的春水,轻轻拍着岸,村里的老戏迷能听出门道:文广表唱“红脸戏”用大本嗓,底气足,像老黄牛耕地,一步一个坑;唱“花旦戏”用二本嗓,清亮亮,像小麻雀蹦在枝头,我小时候总问他:“表伯,您唱戏咋不累?”他摸着我的头笑:“心跟着唱词走,唱的是戏,也是日子,咋会累?”

可这些年,唱豫剧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出去打工,戏班子的人手越来越薄,以前过年唱大戏,能连唱七天七夜,现在凑不齐一桌人,文广表急得嘴上起泡,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出来,搭了个小戏台,逢人就喊:“来啊,晚上唱戏!”一开始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搬着小板凳来,他也不嫌,照样拉胡琴、吊嗓子,唱得声情并茂,后来,他琢磨着“得让娃娃们感兴趣”,把《花木兰》改成儿童版,让村里的孩子扮上小将军、小丫鬟,教他们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虽然孩子们跑调跑得厉害,但他看得比谁都认真:“戏根儿不能断,得从娃娃们身上长!”

文广表家乡豫剧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看戏,文广表还学会了用手机拍视频,他让女婿在台下举着手机,他唱《穆桂英挂帅》“我不挂帅谁挂帅”,镜头里的他,虽然头发花白,眼神却像年轻时一样亮,视频发到村里的微信群,没想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点赞了:“表伯,唱得还是这么中!”“想家了,想听现场戏!”去年过年,几个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特意赶回来,跟着文广表学唱《朝阳沟》,虽然唱得不成调,但院子里挤满了人,胡琴声、笑声、掌声混在一起,比当年庙会还热闹。

文广表常说:“豫剧是咱家乡的魂,人走了,魂得留着。”他守着柳河湾的戏台,守着那把磨得锃亮的胡琴,守着一代代人对豫剧的念想,柳河湾的小学开了“豫剧兴趣班”,文广表每周去教两次,孩子们咿咿呀呀地唱着,他坐在台下,眯着眼笑,眼里像落满了星星,我知道,这方小小的戏台,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豫剧的唱腔,就是家乡最动人的乡音。

下面是关于家乡豫剧的相关问答:

问: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豫剧的兴趣不高,柳河湾是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关注豫剧的?
答:柳河湾主要通过“创新形式”和“降低门槛”来吸引年轻人,文广表将经典剧目改编成儿童版、青春版,比如加入现代元素、简化唱词,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乐趣;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将演出片段发到微信群、抖音等,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能看到家乡戏,村里还定期举办“豫剧小课堂”,邀请专业老师指导,鼓励年轻人上台表演,用“接地气”的方式让他们觉得豫剧“不老土”,反而很亲切。

文广表家乡豫剧

问:文广表在传承豫剧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文广表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人手不足”和“观众老龄化”,以前村里戏班有十几个人,现在只剩三五个老伙计;观众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很少,为了克服这些,他主动把自家院子改成小戏台,减少演出成本;挨家挨户邀请年轻人来看戏,甚至“连拉带拽”让他们上台试一试;还把传统剧目和现代生活结合,比如编演《乡村振兴新曲》,唱家乡的变化,让年轻人觉得豫剧能“说自己的事”,最关键的是,他坚持“免费教学”,只要愿意学,他就手把手教,不收一分钱,慢慢攒下了一批年轻戏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